DeepSeek衝擊波,珠海深度求索丨2025珠海兩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馮玉怡 珠海報道
持續關注AI產業的技術突破,已經成爲城市科技競逐的必修課。
“珠海什麼時候能誕生像DeepSeek這樣的科技型企業?”“珠海如何培育下一個DeepSeek?”今年珠海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和政府部門負責人被問及這些“必答題”。
DeepSeek追問之下,香洲區區長張會洋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坦言,想要先行一步、早行一招,獲得人工智能競爭的主動權。也有代表委員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相比於可遇不可求的原始創新,當AI科技浪潮撲面而來,珠海能否接得住纔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如何才能“接得住”?珠海政府已經有所動作。比如,更關注如何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塑造全國全省應用場景創新“首發市”品牌,出臺科轉新政,強化應用場景牽引,讓更多科技成果在珠交易、在珠轉化、在珠應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相比以往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珠海在着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有兩個顯著變化。
今年的報告更着眼於細節,向具象化表達轉變。例如,在提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時,按照實際情況爲珠海各產業集羣“定製”不同量級的“產業目標”。不僅如此,在提到前瞻佈局機器人未來產業時,具體細化到“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鏈的關鍵部分和核心零部件”。第二個變化是將海洋經濟作爲重點工作單獨提出,是對珠海海洋產業的系統性部署。
前瞻佈局未來產業
今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加力推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機器人等產業發展,努力在類腦智能、開源生態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速建設“雲上智城”,以珠海城市和產業場景爲基礎,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支撐,推動人工智能深度應用,促進人工智能與生產製造、消費終端、教育醫療、城市管理等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
當前,“雲上智城”已雛形初顯。上一年,珠海上線珠海算力調度運營服務平臺,引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成功舉辦RDSA高峰論壇,入選全國首批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
在這些引進的AI企業中是否能誕生下一個DeepSeek,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何搶抓時機探索應用DeepSeek模型優化工作和服務場景,珠海已經邁出了步伐。
日前,各地政府政務系統接入DeepSeek,珠海也迅速上線DeepSeek大模型。但目前DeepSeek只有通用能力,政務端還需要做的是將其打造成垂類領域的專家。2月20日,珠海香洲發佈消息稱,已經部署DeepSeek-R1+LNM(大數值模型)構建‘專業領域+通用智能’的混合架構。
藉助本地近年來引進的算法洞見AI團隊自主研發的LNM-DecisionGPTG不產生AI幻覺以及高精度分析處理決策數據勾稽關係和邏輯運算的特性,以及DeepSeek-R1卓越的性能和強大的推理能力,珠海香洲意欲推動政府服務、經濟研判從傳統的“經驗驅動”向“數智驅動”轉變。可以預見,未來珠海將會藉助“雲上智城”,從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等多個熱門政務領域推動創新變革。
以場景創新爲牽引,珠海在打造低空經濟方面亦頗有成色。過去一年,“天空之城”加速成型,珠海推動出臺低空交通建設管理條例,實施低空經濟12條政策措施,在全國率先上線低空空域協調及運營服務平臺,全球首條跨海跨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線公開首飛,開通珠海至深圳、唐家港至海島等低空航線24條等,以先發優勢搶佔了國內低空經濟第一梯度席位。
不過,當前珠海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三大現實難題,珠海市政協常委、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濤直言,一是民航空域限制;二是無人機航線調度與有人機尚未融合;三是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完善。他建議以萬山海島爲先行示範區、以無人機產業爲引領,強化政府統籌、創新政策研究、拓寬應用場景,推進無人機產業高質量發展。
機器人產業也是珠海佈局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機器人產業,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鏈的關鍵部分和核心零部件,積極推動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創新。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條長,涉及各種高性能零部件製造、智能化軟件研發、機器人維修、機器人訓練等多個環節。珠海從一開始就瞄準“靈巧手”這樣的關鍵部位。相較於目前比較成熟的 “下肢”移動能力,機器人“上肢”操作能力仍較薄弱。下一步,隨着靈巧手技術進一步成熟,與應用場景產生更多交集,靈巧手就具備登錄市場的條件。
珠海能否接住,關鍵在於當下準備如何。
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在佈局未來產業的同時,珠海亦在謀劃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如何提升能級量級。
報告提出,支持企業做創新的主角,新增瞪羚、獨角獸培育企業等高成長創新型企業50家,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3000家。進一步發揮科研機構優勢,推動科研方向與珠海產業發展深度對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發揮新質生產力基金羣作用,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新興產業集聚。
“目前,珠海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過程中仍面臨技術供給不足、融合生態不完善、關鍵主體地位不突出、要素支撐不足等問題。” 珠海市政協委員劉偉東建議組建以“鏈主”爲核心的緊密型創新聯合體,同時加強頂層設計,圍繞珠海重點產業、未來產業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進一步引領珠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鏈主”帶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方面,珠海已經有所謀劃。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智能家電產業加速向“2000億元”規模邁進,精細化工、新一代電子信息2個產業年內突破“1000億元”規模,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2個產業加速邁向“1000億元”規模,醫藥及器械、集成電路2個產業加速邁向“500億元”規模。
與此同時,珠海還提出爭取年內創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聚焦新材料、高端打印設備、光電技術、電子化學品等細分領域,再打造一批具有珠海特色的產業鏈條,推動現代產業成鏈成羣。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報告將“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單獨列出,並提出大力發展港口經濟,顯示出珠海對海洋產業的重視程度。
報告顯示今年珠海在海洋產業方面動作頗多,包括全鏈條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推動“九洲一號”“伶仃牧場1號”等項目建設投產,實現海洋牧場養殖總水體超150萬立方米。高質量發展海洋新能源、海洋電子信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海洋新興產業,推動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園、高欄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前瞻佈局深海探測等未來產業。
在港口經濟方面,做大做強臨港油氣化工產業,打造國內一流的高端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基地。加快建設智慧綠色港口,強化高欄港國際航運及物流服務功能,加強與其他港口協調聯動,不斷拓展貨源腹地和經濟縱深。在海島旅遊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海島經濟和海洋旅遊,培育一批集休閒、度假、教育、科普爲一體的特色文旅新熱點。
在珠海市政協委員陳偉光看來,海洋是一個巨型應用場景,充分利用將受益無窮。她建議完善海天通信、海上通飛、海面通網、海底通感和陸海聯動等基礎設施建設,爲海洋衛星、物聯網、低空經濟、海洋能轉化等海洋領域新技術、新成果提供充分的應用展示平臺,推動成果轉化形成海上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新載體。此外,優化海洋產業佈局,着力於臨港油氣化工、海洋旅遊、現代海洋漁業等支柱產業及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並前瞻佈局深海探採等未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