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譯釋貫通03:爲何“不尚賢”能平息紛爭?
買貨看標籤,處世觀人品,治理重本質——讀懂了第三章,就會明白怎樣丟掉標籤上的“高大上”
作者 ‖ 三棱心
一、文白對照:老子的“反標籤化”治理邏輯
原文:
翻譯:
不推崇“賢能”標籤,民衆就不會爭名逐利;不擡高稀有物品的價值(價格標籤),民衆就不會偷盜;不宣揚刺激慾望的事物(名利標籤),民心就不會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之道是:
虛其心:讓民衆內心不被外在價值觀綁架;
實其腹:確保百姓基本生存需求滿足;
弱其志:減少功利野心的滋生;
強其骨:增強體魄與務實能力。
最終使民衆迴歸自然狀態(無知無慾),投機者無處下手。堅持“無爲”原則,天下自然安定。
二、字詞章句釋義:解碼“無爲”的關鍵概念
1.尚賢:
本義:推崇“賢能”標籤(如評選模範、樹立標杆)。接下來的“貴貨”和“見可欲”,本質上仍然是標籤化。比如對待奢侈品“只買貴的,不選對的”。
陷阱:一旦統治者定義“賢”,民衆會爲標籤內卷(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2.虛其心:
並非愚民,而是剝離外界強加的價值觀(如:成功=高薪,有本事=當大官),讓心靈自由。
3.無知無慾:
非反智:指不受“有限邏輯”操控(如消費主義洗腦),迴歸本真需求。
4.爲無爲:
堅持“無爲”的實踐原則,不製造人爲標準,如企業不搞“996福報論”,反而提升效率。
三、章節主題:治理的終極目標是“去標籤化”
緊接第二章實踐篇“無爲”之開端,本章核心直指社會矛盾的根源——標籤化管理,人爲製造對立。
破對立:賢與愚、貴與賤、美與醜本是人爲主觀劃分,強行推崇必引發爭奪(如學區房炒作)。
立自然:讓民衆“虛其心”即擺脫標籤束縛,“實其腹”即滿足基本需求,社會自然和諧。
呼應主題:與第80章“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一脈相承——不折騰,即是最高明的治理。
總結:真正的穩定,來自減少人爲干預,而非增加控制。
四、文本脈絡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人爲定義“美”會引發問題,第3章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案——“三不”方案。
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強調統治者應如天地般一視同仁,不偏愛“賢”或貶低“愚”。
第27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39章“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第49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第62章“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承接“聖人不仁”思想,不仁乃大仁,從不以標籤化將人區分爲三六九等。
第80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描繪“三不”社會的終極圖景:人人自足,無爭無執。
體系價值:第3章是“無爲而治”方法論的首個實踐指南,後續章節(如“絕聖棄智”“小國寡民”)皆在此基礎上展開。
五、現實意義:從“內卷社會”到“自然生態”
1.企業管理:
巴西塞氏企業取消職位頭銜,員工自主設定薪資(“不尚賢”),反使離職率下降85%(“使民不爭”);對比某互聯網大廠“361考覈制(即末位淘汰)”引發惡性競爭,印證標籤化管理的危害。
2.教育領域:
荷蘭中小學取消標準化考試,建立“能力檔案”評估系統(“弱其志”),學生按興趣選擇編程、園藝等實踐課程(“強其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創造力排名歐盟第一。
3.政策制定:
經驗和教訓:某地“創文明城市”強拆攤販,反而激化矛盾;成都允許夜市經濟,既保民生又促繁榮(實其腹,虛其心)。
結語:撕掉標籤,迴歸本質
《道德經》第三章的智慧,在今日更顯犀利——當社會沉迷於“造神”“貼標籤”“高端奢侈營銷”,老子卻告訴我們:真正的秩序,誕生於對人爲標準的消解。正如哲學家福柯批評“權力通過定義標準來操控人”,而資本運用標籤大收智商稅更是肆無忌憚。而老子早在兩千年前便看透:放棄定義,纔是自由的開始——而真正的自由,是在自然框架範圍內盡情發展和發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