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虹科技接待1家機構調研,包括東吳證券

2025年5月22日,當虹科技披露接待調研公告,公司於5月21日接待東吳證券1家機構調研。

公告顯示,當虹科技參與本次接待的人員共1人,爲董事會秘書譚亞。調研接待地點爲杭州市濱江區衆創路309號當虹大廈11樓。

據瞭解,當虹科技定位在視頻處理,圍繞傳媒文化、工業與衛星、智能網聯汽車三大業務方向展開。傳媒文化方向持續研發投入 AI,加深與運營商合作;工業與衛星方向視頻超級壓縮產品快速拓展,將大模型應用其中提升效率和準確率;車載智能座艙方向產品覆蓋多家車企,搭載產品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增長。

據瞭解,問答環節涉及多個問題。公司通過業務結構調整盈利能力提升,未來盈利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視頻超級壓縮產品應用行業廣泛,能解決工業和衛星互聯網場景諸多痛點;智能座艙業務滿足車艙多方面需求,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在 AI 方面多年佈局,發佈大模型且持續創新升級,技術可廣泛應用;與具身智能主機廠共同推進技術落地;還在空間計算方面有技術儲備和應用。

調研詳情如下:

投資者關係活動主要內容介紹

第一部分:公司參觀及展廳介紹

公司定位在視頻處理,主要圍繞傳媒文化、工業與衛星、智能網聯汽車三大業務方向:

(1)傳媒文化方向,公司在 IPTV 新媒體、廣播電視、電信運營商、頭部互聯網視頻公司等的應用情況,公司在 AI方面在持續研發和投入,客戶也要求融入 AI 能力,希望低成本的方式部署和融合;同時公司加深了與運營商的合作,將 AI 能力融合進賽事直播、轉播等各個場景。

(2)工業與衛星方向,視頻超級壓縮產品快速拓展,涵蓋的行業越來越多,比如能源、電網電力、軌交等,還有基於衛星互聯網的超窄帶場景、遠洋船舶等,公司將大模型應用到視頻超級壓縮和 AI 視頻識別能力中,使得壓縮效率大幅提升、AI 識別準確率大幅提升。

(3)車載智能座艙方向,結合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核心需求,將公司的視頻壓縮、超低延遲編碼、視頻娛樂等能力快速上車,目前已覆蓋多家車企,搭載公司產品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快速增長。

第二部分:問答環節

1. 公司今年對收入的預期如何?什麼時候達到盈虧平衡點?

答:公司通過戰略性業務結構調整,實現了盈利能力的顯著提升。具體表現爲高毛利率業務板塊的快速增長有效對衝了傳統業務的下行壓力,推動整體盈利結構持續優化。2024年度在工業與衛星業務及智能網聯汽車業務作爲公司戰略培育的高附加值板塊,分別實現34.58%和 91.11%的同比增速,其合計收入佔比提升至 37.84%。收入結構的戰略性遷移產生了顯著的財務效益,直接推動綜合毛利率同比提升 5.74 個百分點,在收入規模波動情況下,實現毛利額同比增長7.19%,盈利質量得到結構性改善。未來,隨着工業物聯網和智能汽車產業的持續景氣,公司盈利結構有望進一步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業務傾斜。

2. 公司的視頻超級壓縮的應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公司視頻超級壓縮產品通過幾年的打磨和產品化,能覆蓋和應用的行業非常廣泛,比如能源、電網電力、軌交等,還有基於衛星互聯網的超窄帶場景、遠洋船舶等。公司致力於億級以上攝像頭的智能視頻分析、視頻超級壓縮和大數據挖掘應用,視頻與 AI 融合將深度賦能高精度巡檢、衛星遙感實時分析等場景,市場需求正從"看得見"向"看得懂"升級,在工業和衛星互聯網等場景廣泛拓展。

工業場景:比如能源電網電力、廠礦園區、軌道交通等應用場景,需要消耗海量的存儲設備、服務器空間和能源消耗。公司的超級壓縮、數據匯聚共享、感知壓縮、極致存儲等技術和能力,能很好的解決痛點、節約建設成本、降低能源能耗等,做到"降本增效"。

衛星互聯網場景:針對水上交通如遠洋船舶、商業航天等場景,多采用衛星通訊,而衛星通訊帶寬窄,波動大,成本高等因素,會導致視頻監控看不清,回傳中斷易卡頓、智能改造難等問題,公司的視頻超級壓縮技術,能助力"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解決上述痛點問題。

3. 如何看公司的智能座艙業務的發展?

答: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隨着自動駕駛等級提升,對艙內多模態交互以及智能娛樂座艙體驗的需求將持續爆發,公司基於在視音頻的技術底座,拓展娛樂及安全兩類的車載場景,並提供全場景個性化服務和生態化會員運營。公司智能座艙產品覆蓋到座艙娛樂體驗中,如:沉浸式 5D影院、多屏/端交互、車內視頻能力提升、沉浸視聽、人機交互、安全視覺等多方面的技術和產品;同時,結合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核心需求,將公司的視頻壓縮、超低延遲編碼、視頻娛樂等能力快速上車,未來會有更多 AI 相關的功能應用到車端。

同時,公司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合作伙伴,整合海外生態資源,提供全球化音視頻技術方案及內容結合的沉浸式娛樂座艙產品。

4. 公司在 AI 方面的佈局和進展,以及未來的願景如何?

答:公司在AI方面有多年的佈局,公司BlackEye 多模態視聽大模型在 2024 年上半年對外發布,下半年完成大模型及算法的備案。公司主要基於 BlackEye 大模型進行各行業端側大模型訓練和落地,我們也認爲未來端側模型是行業趨勢,需求更加明確。同時,公司在AI 大模型方向上持續跟進最前沿技術,也會一直圍繞基於 AI、大模型技術對公司各大業務方向產品做創新升級。公司覆蓋的行業特別多、業務場景也特別多,有 AI+傳媒場景、AI+工業場景、AI+衛星場景、AI+智艙/智駕場景等,可應用的範圍很廣。

5. 和機器人等具身智能廠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答:公司的核心技術包括視頻超低延時編碼、視頻超級壓縮、視覺AI 大模型及BlackEye多模態視聽大模型等,可以廣泛應用於衆多工業與消費級業務領域,實現超高壓縮率編碼與超低延時視頻傳輸,確保各種複雜場景低帶寬下視頻回傳與遠程控制。公司十分重視我們的技術在具身智能領域的落地,比如通過視頻處理、AI 模型與多模態技術的融合,能爲機器人提供從感知、傳輸到決策的全鏈條支持,實現真正的遠程操控,能應用的場景多樣,目前與一些具身智能主機廠在共同推進中。

6. 公司未來的還會在哪些技術方面儲備?

答:公司認爲視頻也會體現在空間計算和體積視頻等方面,因此在空間計算方面也會有相應的應用和儲備。一方面,公司基於改進的3D高斯潑濺技術的體積視頻生成技術在行業裡處於領先地位,可以高效生成三維物體建模以及大場景建模,並可以結合蘋果 VisionPro進行虛實融合等 AR應用,目前已逐步在一些場景得到應用;另一方面,針對高質量 3D 影音素材稀缺等問題,公司基於視覺大模型研發高精度單目深度生成算法,研製了高質量的 2D轉3D音視頻產品,適配主流頭戴式頭顯以及 VR/AR 眼鏡等設備,豐富了 3D 音視頻視聽內容,大幅提升用戶的視聽體驗,未來會有更多有關空間計算的應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靈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