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實效 “崗”落實處——快手“直播+”產業激活就業新動能

□ 本報記者 龐 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更好發揮其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作爲平臺經濟助力就業的典範,2022年,快手推出“快聘”業務,開啓“互聯網+直播帶崗”的數字化招聘模式。幾年來,快手通過創新招聘模式、培育新興職業,降低創業門檻,依託普惠流量分發機制與“直播+”生態體系,持續爲穩就業注入新動能。

對接招工企業、培養帶崗主播、精準匹配求職者信息……這些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兼農村指導科科長董科奇運營“帶崗直播間”的日常。如今,他的快手賬號“董科長說就業”已擁有60餘萬名粉絲。

據快手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董科奇的團隊累計培訓帶崗主播2180人,開展直播招工18820次,發佈招聘短視頻4.25萬餘條,累計觀看人數超5億人次。這些帶崗主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成功幫助3萬餘名求職者找到工作。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的當下,“直播帶崗”這一新興就業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傳統招聘格局,可視化、強互動的招聘方式爲求職者打開了“沉浸式”就業新窗口。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周廣肅表示,“直播帶崗”能顯著提升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有效降低求職者與企業雙方的就業成本。“此外,直播間直觀展示崗位的工作環境、福利待遇,能大幅提高職業匹配的成功率。”

1盞補光燈、1部智能手機,4個人在堆滿紫皮獨頭蒜的倉庫裡直播,一天就能賣出8000單……1997年出生於雲南省賓川縣的晏林英,是“低成本”創業的傑出代表。大學畢業後,她投身家鄉特產直播電商事業。短短几年間,憑藉直播電商的力量,她打響了家鄉紫皮獨頭蒜的品牌,還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我的團隊有8名主播、4名客服、2名運營人員,電商部門有10多人,倉庫部、採購部等員工總數約30人。我們每天出貨量爲100噸左右,日用工150至200人。”晏林英表示,通過公司培訓,每年至少帶動100多名年輕人就業,季節性用工5萬至6萬人。

短視頻直播平臺憑藉強大的創業生態與普惠特質,不僅降低了創業門檻與成本,還催生了衆多全新的職業形態。

“3、2、1,上鍊接!”“00後”大學生文淼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後,幾經輾轉,最終跨界成爲快手助農直播間的“直播氛圍師”。據文淼介紹,她的工作不僅要活躍直播氛圍,還要負責直播各階段的設備調試、後臺操作、秩序維護以及數據覆盤等工作。僅用半年時間,她就助力上萬件農產品走出大山。

像文淼這樣的“新工種”還有很多:網絡主播、直播招聘師、生活服務體驗員、用戶增長運營師……短視頻直播平臺“直播賽道”的多個職業,已被納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4年7月發佈的新職業、新工種名錄。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發佈的《短視頻直播平臺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底,快手平臺共創造4320萬個就業機會,催生174個新職業。其中,直播電商等“直播+”產業憑藉獨特的生態優勢,深度賦能產業鏈上下游,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根據測算,直播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每增加1億元,可帶動就業崗位增長約1200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範巍表示,以快手爲代表的短視頻直播生態下的就業模式,順應了數字化轉型與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契合人力資源合理佈局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成爲平臺經濟促進就業的經典範例。

快手集團品牌中心工作人員姜少莉透露:“未來3年,快手將針對網絡主播、互聯網營銷師、AI應用師等新職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1000萬名職業技能人才,持續爲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穩就業 樹品牌 企業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