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保”時代 中國平安如何守住超2億客戶“錢袋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許盡歡 深圳報道

一家服務超2億客戶的綜合金融機構,如何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平安集團一天是怎樣的?平均每6箇中國人裡就有一個客戶、每天賠付保險約6.3億元、平均每分鐘賠付超959件、95511客服平均每天服務進線近212萬人次……平安集團涵蓋保險、銀行、證券、資產管理等多個金融業務板塊。

龐大的客戶基數、不斷分化的客戶需求、複雜多樣的業務類型,這是一家金融機構經營能力的標誌,但亦給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監管部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30週年。同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人民銀行、證監會三大金融監管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工作安排的公告》,標誌着我國金融消保進入共建“大消保”時代的全新階段。

當金融消保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時,做好金融消保工作不再是可選擇的“加分題”,而是關乎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面對“黑灰產”帶來的紛擾,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91億元,同比增長23.7%。以科技能力著稱的平安集團,通過科技手段降低金融風險、提升服務透明度,推動行業從“被動合規”向“主動保護”轉型。

這背後也是一套消保長效工作機制的支撐。據悉,平安集團持續修訂完善各項消保制度,進一步規範集團及成員公司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架構及職責;還建立了“穿透式”的“一票否決”機制,從集團到成員公司到分支機構,納入各級公司一把手核心考覈指標,責任層層壓實。

從結果看,作爲消費者權益保護最核心的考覈指標,NPS(客戶淨推薦值)能非常直觀地反映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的體驗感和滿意度。從2021年到2023年,平安集團NPS值從45%逐年提升至59%。

維護權益:防範非法中介風險

近年來,金融業正面臨“黑灰產”帶來的紛擾。記者從業內瞭解到,這類亂象不僅佔用大量監管資源,耗費金融機構大量精力進行處理,也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甚至帶來二次經濟損失。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調研報告(2024)》數據顯示,2023年,金融監管總局(原銀保監會)、人民銀行鍼對銀行、保險、證券、平臺金融等機構,通報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罰單數量爲873單,同比增長約72%。

如在保險領域,以“代理退保”爲代表的不法中介亂象愈演愈烈,部分甚至已形成有組織的黑色產業鏈和非法利益鏈,這些行爲不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還嚴重擾亂保險市場的正常秩序。

針對上述不法中介等亂象,今年2月,平安人壽專門發佈了《關於防範不法中介“代理退保”風險的公告》,列示“代理退保”亂象的表現形式、潛在風險和防範措施建議,提醒相關人羣提高警惕,防範相關風險。

據介紹,平安人壽通過加強消費者教育、提供多元化維權渠道、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主動打擊不法行爲以及強化法律支持等多方面措施,有效應對了“代理退保”“代理維權”等不法中介亂象。

例如,近期平安人壽的一位客戶王華(化名)遭遇冒充平安保險人員的電話,併爲其提供上門服務,王華被誘導退保轉購其他公司產品致損20餘萬元。

平安人壽寧波分公司接報後迅速介入,收集證據揭示騙局風險並協助報警。通過持續追蹤案件進展、與涉事保險公司交涉,最終在司法介入下成功協助王華退返新保單並恢復原保單權益,挽回全部經濟損失。

而在銀行領域,近年來以“減免債務”“減免息費”“代理維權”等爲代表的涉金融領域不法中介亂象持續蔓延。

據介紹,今年“3·15”活動期間,平安銀行通過官網、官方微信、官方APP、營業網點、社交平臺等“1+3+N”教育宣傳矩陣,挖掘總結侵權行爲典型案例,以多種方式向消費者揭示和解析各類騙局的表現形式、手段和危害,幫助消費者有效識別和防範相關風險,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和投資環境。

精準滴灌:聚焦“一老一少”等重點人羣

對金融機構而言,更爲關鍵的是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監管機構此前強調“聚焦重點羣體的金融服務提升”。

但金融素養提升工作是一項“漫長”的系統性工程,如何引發消費者情感共鳴,讓金融教育“潤物細無聲”金融機構都值得思考。

據介紹,平安集團及其子公司針對“一老一少一新”(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殘障人士、偏遠地區人羣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羣體,根據不同羣體的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和生活差異,分析各羣體對於金融知識的需求點,研究制定差異化、針對性的活動方案。

如聚焦銀髮羣體,在天津,平安產險志願者走進紅橋區老年大學開展“3·15”教育宣傳活動,通過案例講解、互動問答等形式,向老年羣體重點普及常見電信詐騙手段、個人信息保護方法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內容,幫助老年人樹立理性消費觀念,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另外,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急救知識培訓環節,志願者現場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和AED除顫器的使用方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老年人掌握急救技能。

針對學生、青少年羣體,3月14日上午,平安銀行“金融普法訓練營”首站落地北京市西城區登萊小學,在多款互動體驗裝置中融入了“信息保護”“理性消費”“反詐防非”“誠實信用”等知識點,同學們現場有序完成各個環節後即可獲得相應認證和獎勵。

針對新市民,平安人壽寧夏分公司走進外賣站點與環衛工作區域,爲外賣小哥、環衛工人現場發放了宣傳手冊,並結合工作場景講述真實案例,如不法分子僞裝成客戶以“好評返現”爲由,發送包含釣魚鏈接的短信,誘導外賣小哥點擊,竊取個人信息實施詐騙等。

此外,爲打通金融教育宣傳“最後一公里”,平安銀行多家分行奔赴革命老區、邊遠鄉村等縣域基層,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如泉州分行組建鄰里宣傳小分隊,在泉州惠安縣崇武大岞村黨建鄰里中心,身着“惠安女”服飾,爲當地村民普及金融知識;佛山分行開展“春風消保行•平安守護者行動”消保全城總動員,走進裡水鎮大沖村面向村民開講金融知識課堂,舉辦互動答題……

“一老一少一新”(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殘障人士、偏遠地區人羣等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羣體,平安集團及其子公司走進社區、校園、企業,走到老年人、學生、新市民身邊,精準滴灌金融消費者,守護百姓的“錢袋子”。

科技防線:從“被動合規”到“主動保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背後,也是“科技向善”理念的實踐。

隨着數字互聯網的發展和消費者行爲的變化,金融企業的客戶服務工作也需要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據介紹,中國平安通過“數字化治理”從更基礎層面賦能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通過科技手段降低金融風險、提升服務透明度,推動行業從“被動合規”向“主動保護”轉型。

例如,平安銀行汽車消費金融中心的“AI消保視訊保障客戶知情權”獲評2024銀行業ESG實踐案例之“數字金融創新案例”典範案例。

平安銀行汽車消費金融中心則藉助人臉識別、音脣同步、多人入鏡限制等科技手段,上線了“AI消保視訊”,通過彈屏提示和AI對話方式,針對各類車貸產品常見投訴點及7項消保關鍵事項對客戶進行集中提示,與客戶逐項確認,保障客戶知情權,減少信息不對稱。截至2024年底,“AI消保視訊”已覆蓋約74.9萬客戶。

此外,中國平安還利用AI技術,推動風險控制、智能反詐、客戶服務等經營管理提質增效。

如在智能風控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反欺詐智能化理賠攔截減損91億元,同比增長23.7%。在坐席服務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13.4億次,覆蓋超80%的客服總量;洞察老年羣體的金融需求,精準識別進線的60歲以上老年客羣,AI語音播報速度放緩,優先進入人工坐席,2024年服務老年客戶162萬人次。

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此前表示,“爲客戶尋找理賠的理由”是平安服務客戶的初心。平安提倡的“三省”,就是爲了讓客戶能夠在買車買房、買保險、投資儲蓄信用卡、健康醫療加養老的過程中,通過專業服務,享受到“省心、省時、又省錢”的超值體驗,真正有獲得感、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