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資料孤島 構建臺灣AI生態
(圖/美聯社)
2025年是一個混亂且充滿不安的年代,全球戰火瀰漫、美國關稅威脅,而更重要的是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嚴重傾斜、智能技術呈現美中雙極化的趨勢,而後者所造成的產業競爭加劇、AI取代人類疑慮上升、社會結構大幅改變及治理失衡、失業人口的巨增等負面元素,正悄悄地改變我們過去所熟悉的世界。
智能產業一向被視爲下一代護國神山產業,政府十年獨尊AI,但乏善可陳。科技產業發展只知肓目的「迷航矽谷」,但在客觀條件不足,拿着昂貴的技術找感官應用,殊不知智能技術中的「科技及知識成分」纔是重點。
智能技術遍地開花,正快速擴散到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當美國年輕人因通膨及低工資不願進入製造業,當智能技術提供了網路平臺更好的機會,當科技巨擘所預測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及奇點轉折不斷延遲發生時,AGI及其他技術所形成夢幻式的元宇宙系統也受到質疑,而奇點所導致的「宇宙崩潰」也被懷疑是虛構的情境。
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生理獎得主的研究成果,認證了跨領域智能科技的發展趨勢,但在此超級擾動而美中雙極化的智能世界中,不論是閉源、標準化、模組化、供給面導向垂直整合的美式智能,還是中式的因地制宜、遍地開花、需求面導向橫向融合的中式智能,AI所提供解決方案的「真實性」及理論支撐仍是最關鍵的短板,其中跨域整合的語意及相互融合可操作性是首要克服的問題。
跨域智能技術的融合必須建構在複雜但精密的分工體系上,而資訊安全及社會環境治理(ESG)也是其中重點。2025年美國兩大新興智能企業的崛起,Palantir和Anthropic,以獨特的經營策略和創新模式橫空出世,已經大幅度、結構性地改變了AI的產業版圖。當跨域系統及知識整合已經成爲科技創新常態,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跨域整合及科技實證的要求,而這兩個典範企業的適時興起,補強了這個標準化AI大模型所留下的漏洞:AI提供的是「自動」,但人們要的是「智能」,也就是實質內容的知識含量。
Anthropic彌補了供給面及技術導向下,所遺留下的資安治理問題,他們通過技術創新與治理結構設計,試圖在推動AI能力進步的同時,確保其發展處於安全、可控的範圍內。Palantir則已經發展成爲AI產業中的標杆及典範,以黑天鵝之姿,在2025年智能產業中異軍突起呈現井噴式的發展。
臺灣必須以另類策略及服務業的思維發展新興智能產業創新,以知識中介爲核心理念,通過整合多源異構資料,打破資料孤島,重新構建統一的資料生態。(作者爲陽明交大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