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建造打通數據孤島
盾構/TBM大數據挖掘共同體近日在鄭州成立,標誌着我國隧道建造進入數據化、智能化、規範化新階段。
我國隧道建造發展迅速,近5年來,年均建成隧道里程超4000公里,在建和在役隧道總規模居世界首位,爲鐵路、公路、地鐵、水利、能源、國防等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規模遙遙領先的背後,是我國不斷提升的隧道施工裝備智能化水平。
在施工方式上,盾構/TBM已成爲隧道建造的主流方式。與傳統方法相比,盾構/TBM法作爲高度機械化的隧道施工方法,具有安全、優質、高效的特點。
在盾構裝備上,目前,我國已成爲盾構/TBM裝備全球最大生產國。2023年生產數量達661臺,廣泛應用於各類隧道建設。裝備出口約40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豐富的業績和國際行業認可度。
也要看到,隨着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盾構/TBM隧道建造的數據化、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當前,隧道建造行業面臨着數據挖掘技術分散、標準不統一、應用場景受限等諸多痛點。”中鐵隧道局首席專家、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洪開榮說。
洪開榮介紹,盾構/TBM大數據挖掘共同體的成立,就是爲了解決這一難題。通過數據互聯互通,打通“數據孤島”,打造行業數智生態新範式。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偉告訴記者,盾構/TBM大數據挖掘共同體依託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建立,本着“開放包容、互助互益、自願加入”的原則,搭建社會共享平臺,促進共同體成員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共贏。以數據共享爲紐帶,共同促進產教融合、產研融合、產用融合,技術創新攻關;共同優化資源配置,催生新業態、培育新模式,成爲產業轉型共同體。
據瞭解,共同體成立後將聚焦三大核心任務:共建數據底座,構建行業統一數據中心,制定數據標準,推動全鏈條數據共享;協同技術攻關,聯合攻克盾構/TBM核心算法,賦能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週期;產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質生產力。
國內首個隧道與地下空間領域垂直大模型——“先鋒·隧道大模型”也與共同體同步發佈。
專家認爲,隧道建設行業“綠色低碳、智能高效”趨勢越發明顯,隨着新興技術的深度賦能,盾構/TBM隧道智能建造技術必將深入發展。
“隧道施工經常面臨複雜的地質條件,像斷層、溶洞等隱患,過去很難實時探測預報;如今有了隧道大模型賦能,某些應用場景的預報精準度已突破90%。”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總工程師李鳳遠說。
中國中鐵副總裁黃超表示,此次大模型的發佈,將有力推動隧道與地下空間領域由傳統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決策轉變,標誌着隧道建造已經進入“AI+”時代。
據瞭解,目前,“先鋒·隧道大模型”已構建起貫穿隧道與地下空間領域全生命週期場景+AI的數智互饋賦能技術體系新形態,並在高原鐵路隧道、崇太長江隧道等工程中完成了驗證,實現隧道建造的安全、優質、高效、綠色。(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