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數據孤島!陸力推「可信數據空間」促數據價值釋放
海量數據處於「原礦」狀態,數據價值釋放如何破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澎湃新聞報導,數據是數位經濟的核心生產力,數據流通正在從「內循環」走向「外循環」。但由於信任缺失,數據價值釋放面臨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驗證三大難題。
目前,海量數據處於「原礦」狀態,數據缺乏初級加工和處理;與此同時,「數據孤島」仍然普遍存在,多源數據融合難,難以形成高價值數據產品。4月28日,在第八屆數位中國建設峰會期間,螞蟻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安全官、螞蟻密算董事長韋韜在接受澎湃科技採訪時表示,「通過可信數據空間推進跨主體、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可信流通、融合利用迫在眉睫。」
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讓農戶貸款不再難
在世界僅存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上,黑龍江佳木斯糧食產量佔大陸全國1/4,中國人每32碗飯裡就有一碗來自佳木斯。佳木斯數據局局長李寧寧表示,過去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大,農業保險實地監控險情成本高昂,現在佳木斯正探索以數據要素支撐現代農業普惠金融發展,讓沈澱在政府報表裡的公共數據價值釋放出來。
所謂「可信數據空間」,是指基於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它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也是支撐構建大陸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打造可信數據空間,即利用規則和技術打造一種「靠譜」的基礎設施,讓更多主體進入「空間」內,一起創造更多數據服務、數據產品,就能實現數據價值增值。
李寧寧說,2025年以來,佳木斯市整合匯聚政府將生產者種植補貼、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土地確權臺帳等超5萬條農業數據並進行標準化清洗,通過公共數據資源規範化授權運營的模式,依託國有數據運營公司,利用區塊鏈、密態計算等軟硬體技術結合,融合衛星遙感、農戶個人授權等多源數據,建立用於農貸的普惠金融體系架構。
合規開發與安全利用是數據創新應用的首要前提。依託可信流通體系實時掌握農戶真實經營情況,有效判定風險,爲農戶信貸提供數據支持,讓農戶「秒批秒貸」。李寧寧表示,農戶在申請貸款時,只需在線提交申請,金融機構即可通過多維度數據,運用智能風控模型進行快速風險評估。自4月初上線,運行20多天後完成100多筆貸款投放,這一探索將常年沈澱在政府報表裡的公共數據價值釋放出來。「未來,我們還會圍繞特色產業優勢,開發更多數據產品和服務,開闢數據資源應用的新場景、新業態。」
從主體信任走向技術信任
大陸國家數據局去年11月發佈的《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顯示,到2028年,中國將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形成一批數據空間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今年4月,大陸國家數據局綜合司發佈關於組織開展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城市可信數據空間試點和企業可信數據空間試點,面向新材料、科技、能源、物流、醫療等行業,支持培育特定行業可信數據空間。
「可信數據空間能夠讓大家敢於把數據放到空間裡,放心地讓數據加工、融合、驗證,行業對它有非常強烈的期待。」螞蟻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安全官、螞蟻密算董事長韋韜表示,從主體信任走向技術信任,可信數據空間可以保障數據放進空間後不會被泄露、濫用。城市數據空間、行業數據空間將是推動可信數據空間發展的主體,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實際上是建設100個以上的標杆,可以解決公共數據供給問題。
數據是數位經濟的核心生產力,數據流通正在從「內循環」走向「外循環」。韋韜表示,安全風險仍是數據供給與流通利用的首要顧慮。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核心在於流通與應用的效能,更確切地說,是取決於數據要素參與方之間「聯合加工」的效能。由於信任缺失,數據價值釋放面臨缺乏加工、缺乏融合、缺乏驗證三大難題。
韋韜表示,「我們在與很多人溝通時,反覆聽到一種聲音,即使讓數據閒置,雖然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但也不會出事。這說明,在沒有基礎信任體系時,數據在加工環節缺乏安全保障,即便數據有巨大潛在價值,但數據加工風險也是巨大的,所以導致大量數據源方對數據加工望而卻步,寧願讓數據繼續沈睡。」
高水平安全保障是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
韋韜介紹,目前海量數據仍處於「原礦」狀態,數據缺乏初級加工和處理。與此同時,「數據孤島」仍然普遍存在,多源數據融合難,難以形成高價值數據產品。基於業務場景的價值驗證缺乏,導致海量數據價值不明確,難以快速應用。
因此,通過可信數據空間推進跨主體、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可信流通、融合利用迫在眉睫。韋韜表示,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是要讓數據源方、數據加工方、數據應用方能夠在可信數據空間中高效挖掘、驗證數據價值並實現交付,撬動的支點是新型的技術信任體系。
韋韜表示,中國的數據要素產業正在加速發展,背後的推動力來自頂層設計的強化、政策體系的完善、市場需求的高漲以及新技術的加速融合應用。但產業實踐依然挑戰嚴峻,數據流通面臨多方位的安全威脅,高價值高敏感數據跨主體融合利用困難,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產業應用。實現數據跨主體流通融合利用的高水平安全保障是釋放數據價值的關鍵。
當前可信數據空間應用多數是面向單個場景的點狀探索,亟待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和運營機制。未來中國要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他認爲,需要持續攻克核心技術,從高價值高敏感、有付費能力的行業開始佈設基礎設施,數據標準要與技術同步演進,同時優化審批流程、釋放政策紅利,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更好釋放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