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政院?續推「公費醫師」 石崇良:談效果言之過早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上午舉行交接布達典禮,衛福部長石崇良主持交接布達儀式並致詞。(劉宗龍攝)

行政院6月底才拍板,全國醫學生員額不得超過1300人。衛福部長石崇良一上任即宣佈,將續辦「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計劃」,覈定明年8月起,9所大學於115學年可招收公費生,包含清大、中山、中興大學等三校學士後醫系,可各招收30名公費生,另有臺大、陽明交大等6校也都分到名額,共增加150名。遭基層醫師批,「石崇良剛上任就要打臉行政院嗎?該怎麼向醫界交代?」

教育部今年6月研擬擴增醫學生招生名額,規劃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三校的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由原23名增至35名,原本全臺總量約1300人增加到近1600人,消息一出引發基層醫界強烈反彈,最終經過協商達成共識,並由行政院定調,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現況不變。

不過,甫上任的石崇良今天(9日)表示,將續辦公費醫師制度,明年預算已經編列,並報行政院,預計維持十年,同時也將重新評估國內1300名醫師人力,是否符合人口老化與新科技興起等需求數。

石崇良表示,「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計劃」除了覈定給國立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及中興大學的學士後醫學系,115學年將各可招30名公費生,(相較114學年3校各增加7個名額)外,另外臺大5名、陽交大5名、成大5名、慈濟10名、輔大5名、義守30名。共150名公費生,維持和過去相同。原有的北醫大、高醫大、以及長庚大學三校則不再覈定名額。

過去衛福部醫事司曾說,公費生制度對於偏鄉醫療問題「治標不治本」,石崇良解釋,當初105年重啓公費生計劃時,正好國內面臨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爲了解決人力,纔會重啓開辦。且以這期105年開始重啓的公費生制度而言,明年(105年)纔會有第一屆公費生投入服務,因爲培育時間長達十年,除了六年在校學習,還有兩年畢業後醫學PGY以及專科醫師訓練,都尚未投入服務,這時就說成效如何,實在「言之過早」。

石崇良舉例,目前部立醫院、偏遠地區中,超過六成醫師都是公費生在服務,如金門醫院醫師高達93%是公費生,澎湖醫院有70%是公費生,「換言之沒有這些公費生,我們離島偏鄉恐怕就會面臨很嚴重的醫師荒。」另外恆春、臺東公費醫師也佔了很大的角色,且部分的公費醫師會留下來,近年趨勢也有增加,他強調,公費醫師制度,對於偏鄉醫療人力挹注很重要。

至於爲何覈定公費生學校比去年少了北醫、高醫與長庚三校?他表示,公費生有限,考量學生在同一校裡面,需要同儕,也考量各校招生數,這三校爲傳統醫學大學,學生數已經很多,因此序位考慮就會比較後面,公立大會優先考慮,因爲公立大學較少,學費負擔也都不同。

至於我國每年醫事人力維持1300名員額是否應重新檢討?石崇良表示,過去是以臨牀需要規劃人力,但醫學本身不是隻有醫療服務,尤其因應人口老化、新科技興起等,都需要重新評估,將委託國衛院對於未來新興醫療科技發展醫學系究竟要有多少員額,纔是適當的。而早期以內外婦兒急五科別人力吃緊,目前則還要增加神內、神外共七科別都是人力比較吃緊的專科,今年也會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