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產業空洞化說」!童子賢揭臺灣優勢密碼:外移反強化競爭力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3日出席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時表示,近年臺廠積極赴美設廠,引發「產業空洞化」疑慮,但他強調這反而強化了臺灣的競爭力。他指出,臺灣從1990年代起製造業外移至今,研發、決策核心始終留在國內,「臺灣人口結構與勞動條件早已不適合大量製造,外移讓我們更聚焦高附加價值中心。」

童子賢認爲,臺灣科技業能在AI時代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數十年來的「正確選擇與人才匯聚」。他指出,早期政府成功引進「鳳凰」級人才,如張忠謀、林本堅等,結合宏碁、神通等創業浪潮,爲今日AI產業奠定厚實基礎。他也提到,若當年臺灣學日本發展重工業,「今天可能像韓國一樣陷入內卷與結構性困境」。

對於AI浪潮,童子賢形容「AI現在還在高中階段」,未來將像網路一樣滲透所有數位產品,從家庭遙控器到企業伺服器,全都需要AI能力才能提升生產力。他指出,AI基礎建設已成全球共識,各國都怕在技術革命中落後,「這波浪潮會帶動全球生產力全面提升」。

被問到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與稀土管制等問題時,童子賢直言,「二戰後的世界早已是地球村,如果各國都要互相卡脖子,會卡不完。」他指出,鋼鐵、化工、農業、數位等產業全仰賴合作,封鎖只會造成更大代價。他笑說,「希望下個月不要再有新的『卡』,不然每天都覺得卡卡的。」

談及能源與產業策略,童子賢主張「把電用在先進產業,是進步國家的象徵」。他指出,臺灣近十年用電僅增長約11.6%,問題不在電不夠,而是能源配置錯位。他認爲核能與綠能共存纔是務實做法,不應陷入意識形態爭辯。

最後,童子賢提醒,產業繁榮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永久存在,「少子化時代的臺灣,應該學會『招鳳凰』而非守株待兔。」呼籲政府應以長期結構性規劃超前部署能源、法規與人才,讓半導體與高科技優勢「長長久久」,持續在全球供應鏈中放大臺灣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