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失敗 日媒:賴不應煽動對立

日本《讀賣新聞》社論直言,賴清德總統對罷免案失敗責任重大,呼籲賴清德總統不應煽動朝野對立。圖爲2025年3月朝野在立法院議場抗爭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公民團體發起的首波大罷免最終以大失敗含恨告終,日本《讀賣新聞》社論直言,賴清德總統對罷免案失敗責任重大,其雜質說更引來中間選民反感,呼籲賴清德總統不應煽動朝野對立,應透過對話修補社會分裂,且罷免案失敗後中國更加強其宣導行爲,臺灣社會不應因無謂對立讓中國有機會見縫插針。

公民團體批評國民黨籍立委親中,稱其爲中國的代言人,且藍白立委不合理刪減預算,但首波針對24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全數均未通過。雖然8月還會有針對7名藍委的罷免案,但以這次結果來看,罷免方期待恐落空。

對於大罷免結果,《讀賣新聞》社論解讀,本次罷免案是在立委4年任期還沒過半之前就提出,因此許多選民可能認爲,藉由投票推翻2024年大選結果顯示的民意是不妥當的,因此未獲得廣泛支持。

該篇社論直言,賴清德責任重大,包含賴清德在選前演講中稱要「打掉雜質」,被解讀成是針對與執政黨敵對的國民黨,引來無黨派選民的反感。該社論認爲,賴清德不應煽動朝野對立,而是應該透過對話,努力修復社會分裂。

但該社論認爲,國民黨也有其問題,包含在今年度政府預算中,凍結部分用於應對中國軍事壓力的預算,例如潛艦建造經費等,以及其他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預算,包含大幅刪減電費補貼。其批評,國民黨爲逼迫賴政府而仗着人數優勢行事,導致政治混亂,加劇社會分裂。

該社論示警,罷免結果出爐後,中國加強宣傳稱,罷免案的失敗是民進黨未能贏得民心的證明,並進而支持國民黨,然而臺灣多數人支持與中國「維持現狀」,因此臺灣各方不應因無謂的對立而讓中國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