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前立院文攻不武鬥 學者:朝野都知決戰關鍵不在議場

立法院昨處理因應美國關稅戰特別條例,包括普發現金1萬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在議場內舉牌痛批國民黨「發錢救罷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逢爭議法案,朝野間不免上演全武行,不過觀察自大罷免今年6月中下旬進入白兵戰後,立院武鬥頓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冗長髮言的文鬥,每次約處理二至三案,似已是726罷免投票前的新默契、新狀態。學者認爲,民進黨知道比人頭穩輸,朝野都清楚決戰的關鍵不在「議場內」。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說,去年二月新國會報到,當時朝野都還在彼此測試,新的立法院結構、新的立法院長、藍白兩黨均有新的黨團總召,去年5月處理「國會改革」法案,綠營批是「國會擴權」法案,雙方在議場內終極對決,衝突、杯葛、表決,「場內杯子飛,場外青鳥飛」,結果民進黨在人數與年齡都不如人的情況下,敗下陣來。

張元祥不禁問,民進黨真的輸了?在野黨真的贏了?後續民進黨提覆議、釋憲、放青鳥,不斷累積仇恨值,國會改革法案不僅在憲法法庭全軍覆沒,更成爲「大罷免」的起手式;而選罷法修正案,公民連署必須附身分證更是如此,徹夜守門口、砸門破窗口一番廝殺下來,最後還是「大罷免大成功」。

張元祥表示,民進黨非常清楚,議場內比人頭穩輸,執政黨的優勢反而是在行政權、大法官以及青島東路上;在野黨歷經去年的慘痛教訓,不再力拚而是智取,儘量表決一些「民衆能接受,民進黨不敢反對」的法案,例如軍人加薪、普發現金、警消所得替代率;至於高度爭議的花東三法、陸配六改四、民防法、不在籍投票,則紛紛撤案,避免爲大罷免添加柴火。

張元祥認爲,與其說議場風格大變是朝野的默契,其實更像是朝野更清楚決戰的關鍵並不在議場內,朝野的政治鬥爭從用暴力的「是非題」,轉化爲用智取的「申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