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分級診療落地,縣域醫共體信息化還面臨多重挑戰

2009年中國分級診療試點實施至今,依然存在大醫院“人滿爲患”“一牀難求”,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庭冷落"的現象。分級診療的落地效果直接影響了醫改的成效,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落地在當前尤爲重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讓分級診療措施落地?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功能指引的通知》(下稱《通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的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旨在全面提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數字治理能力,充分發揮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體制優勢及信息化倍增效應,其核心目標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醫療資源的縱向貫通和橫向聯動。這項舉措也將有助於分級診療措施真正落地。

“分級診療政策執行了很多年,但缺乏抓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太弱,解決不了老百姓的醫療問題,他們只能去上一級醫院。推進分級診療,首先要提升龍頭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要將優質醫療資源充分下沉到鄉鎮衛生院,爲老百姓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現在我們通過信息化系統,從檢查檢驗醫療技術等進行幫扶鄉鎮衛生院,再讓鄉鎮衛生院去幫扶更基層的村衛生室、社區服務站,讓一些小病可以就地解決,方便更多的老百姓。”河南省鞏義市總醫院院長郜炎輝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信息化建設助力醫療資源下沉

《通知》從功能設計和建設規劃上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作了相應要求:功能上,要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要達成5個方面36項功能,包括區域醫療協同服務應用,便民惠民服務協同應用,醫療管理服務協同應用,公共衛生服務協同應用等。建設模式上,要求強化省市統籌集成部署、統一信息網絡管理要求、優化系統信息協同共享、完善數據信息安全保障等4個方面,明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建設要基於省統籌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按照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業務需求,一體化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應用信息系統建設,建立業務整體協同服務體系,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業務功能應用。

鞏義市總醫院自2019年開始逐步開展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工作,並已經開始獲益。

郜炎輝表示,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化後第一年,鞏義市就扭轉了醫保基金虧損的局面。2019年該市醫保基金虧損6800萬元,2020年就轉爲結餘2500萬元,2021年受疫情影響結餘1500萬元,2022年醫保基金結餘約2000萬元。“從2020年到2022年,縣域內就診率達97.52%,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達68.25%,這意味着大多數患者都能在縣域內、基層醫療機構看好病。而且從醫共體建成至今,次均費用下降了1000多元。”

基於縣域醫共體,鞏義市將鞏義市人民醫院、鞏義市公立中醫院、鞏義市婦幼保健院,以及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家鄉鎮衛生院和310個村衛生室組成了現在的鞏義市總醫院,由鞏義市人民醫院作爲牽頭醫院,將下級各單位的行政、業務、人員、財務、藥械、績效、信息化等管理權全部收歸總醫院。

縣域醫共體的建設,需要全面升級醫療網絡與軟硬件設施,分級診療工作依託這些基礎設施,運行着心電系統、慢病管理、醫學影像、區域檢驗、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六大業務協同中心,同時推動醫共體中的各個成員單位之間實現資源共享、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目前,這個系統鏈接了3000多位醫務人員,在這個健康信息平臺上爲縣域內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同時還實現了公共衛生系統與診療系統的互聯互通,並與健康體檢設備的實現連接,將疑似慢性病患者精準推送給所屬管理機構,爲慢性病患者的篩查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而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投入。“我們從2019年開始建設醫共體信息化系統,前後投入近2億。”郜炎輝表示。

正是這種結構性融合加信息化系統的催化,整個醫共體融到了一起,讓醫療服務真正落實到下沉到基層。“心電圖檢查、血壓血糖測量都可以在村衛生室做,CT、B超等,居民可以選擇就近就診交費,就近醫療機構做檢查,也可以到總醫院做檢查,而不是先到總醫院掛號看病,再做檢查。無論哪家機構的檢查結果,都可以上傳至總醫院,由市醫院的專家進行診斷並開處方。”郜炎輝表示。

不用再奔波等待,就可以隨時享受大醫院專家的醫療服務,同時通過信息化抓手,更是解決了看病貴問題。

“患者在鄉鎮衛生院開的檢查單,價格比市醫院低,他們可以在鄉鎮衛生院交費,然後到市醫院做檢查,節省了不少檢查費用。鄉鎮衛生院的就診人次和住院人次每年以10%以上的增長。另外,在醫療服務一體化下,更多人選擇了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因爲鄉鎮衛生院的住院費人均2000多元,市醫院人均7000多元,無論是個人醫療負擔,還是醫保資金支出,都大幅度下降。”郜炎輝介紹。

郜炎輝說,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解決不了,留住病人很難。在大醫院人才不能長期駐紮基層,但又能提供醫療服務的媒介便是信息化,這是解決分級診療以及看病難最重要的抓手。

信息化路上的攔路虎

根據要求,到2025年底,全國90%的區縣將完成緊密型醫共體改革。但信息化建設作爲醫共體改革的核心支撐,面臨着諸多挑戰:資金不足、數據共享難、利益重新分配等多重挑戰。

“錢,是最大的問題。很多項目正常的建設速度是8個月,但因爲沒有錢,拖至2-3年才能做完。”福建易聯衆醫療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醫共體總監、總規劃師鄭興華對第一財經表示。

作爲見證並伴隨三明醫改至今的信息化搭建者,易聯衆在2012年三明醫改啓動之初,便與三明市政府攜手,以加快三明市醫改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爲目標,研發了一套涵蓋醫藥、醫保、醫改監管與綜合監測及業務經辦服務的系統軟件包,助推“三醫聯動”。三明醫改系統軟件包通過數據的標準化、結構化、實時化,整合醫藥、醫保、醫療三方數據資源,使每一個醫療事件都能與“三醫”無縫連接,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醫藥、醫保、醫療全流程監控、監管和綜合監測。

三明醫改模式雖然在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仍面臨巨大阻力。

據鄭興華介紹,資金投入不足成最大難題。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縣域層面,硬件設施、數據打通、系統集成等方面的費用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然而,許多地方財政緊張,資金支付困難,導致信息化建設進展緩慢。儘管資金到位後,項目週期可縮短至8個月到一年,但由於資金問題,許多項目的實施時間被拉長至兩年甚至更久。

其次是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難。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核心挑戰是數據的共享與互聯互通。緊密型醫共體要求縣域內醫療機構的數據高度統一,實現業務協同和人財物管理的一體化。然而,由於各地醫療機構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數據格式不統一,導致數據共享困難。此外,醫保系統的數據難以打通,尤其是醫保基金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共享問題,成爲全國範圍內的普遍難題。

再者是利益重新分配引發阻力。緊密型醫共體的建設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挑戰,還觸及了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傳統的醫院收入模式與醫生的經濟收入掛鉤,而緊密型醫共體要求以健康管理爲核心,通過績效考覈來體現醫生的收入。這一改革觸動了部分醫生的利益,尤其是基層醫生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在三明醫改中,基層醫生通過年薪制獲得了收入保障,但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時,仍面臨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鄭興華表示。

緊密型醫共體的信息化建設是醫改成功的關鍵,但全國範圍內的推廣仍面臨諸多挑戰。雖然三明醫改模式的成功經驗爲各地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但要實現全國範圍內的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仍需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