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執政面臨多重挑戰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4月9日,德國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正式公佈聯合執政協議,標誌着弗里德里希·默茨領導的新政府正式上臺執政邁入實質性階段。
這一協議不僅明確了減稅、收緊難民政策、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核心政策方向,還完成了執政聯盟內部權力分配:基民盟掌控外交部、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等6個部門及總理府,社民黨執掌財政部、國防部等7個部門,基社盟則主導內政部等3個部門。默茨在發佈會上高調宣稱,新政府將向德國與歐盟傳遞“強大而有效”的信號。然而,這一看似穩固的組閣背後,德國正面臨內外交困的多重挑戰,默茨的執政之路註定荊棘密佈。
儘管聯合執政協議已達成,但默茨政府的穩定性仍存變數。一方面,社民黨內部對協議存在分歧,需經全體成員投票批准,而該黨部分左翼成員對收緊難民政策、擴大國防開支等條款持保留意見。另一方面,權力分配中的潛在矛盾可能引發摩擦。例如,社民黨掌控的財政部需爲默茨力推的5000億歐元特別基金提供資金支持,但該黨傳統上更傾向社會福利支出,與聯盟黨主張的減稅和市場化改革存在理念衝突。此外,基社盟主導內政部後,其強硬移民政策可能加劇與社民黨在人權議題上的對立。這種聯盟一旦遭遇重大政策分歧,恐重蹈前任政府因內耗陷入癱瘓的覆轍。
默茨上任後的首要挑戰是,如何通過激進的財政刺激計劃扭轉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負增長的頹勢。根據《基本法》修正案,德國將突破債務上限,設立5000億歐元特別基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防開支,預計到2025年底國防支出佔比將升至GDP的3%。這一計劃被默茨稱爲“重振德國工業競爭力的關鍵”,旨在通過交通、電網升級拉動投資,並通過軍工產業擴張創造就業。然而,該政策引發激烈爭議:支持者認爲這是打破德國財政保守傳統的必要之舉;反對者則警告,四年內新增1萬億歐元債務將加劇財政失衡,且基建投資週期長、見效慢,難以短期內提振經濟。
跨大西洋關係的劇變是默茨無法迴避的外部挑戰。特朗普政府近期宣佈對歐盟加徵20%關稅,直接衝擊德國汽車、機械等支柱產業,而默茨此前對美強硬表態加劇了雙邊緊張。他不僅質疑北約的存續價值,更主張歐洲應建立“獨立防禦體系”。這種戰略轉向雖贏得部分民衆支持,卻面臨實操困境:一方面,德國軍費雖增至GDP的3%,但軍隊裝備老舊、兵員短缺的問題短期難以解決;另一方面,法英對“歐洲防務自主”態度曖昧,馬克龍雖支持強化歐盟防禦,但更傾向與北約互補而非替代。此外,默茨計劃通過“對等報復”應對美國關稅,但德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貿易戰可能進一步拖累其製造業。如何在維護歐洲主權與避免經濟“自殺式對抗”間找到平衡,考驗着默茨的外交智慧。
俄烏衝突持續發酵,使德國陷入地緣政治與道義責任的夾縫。儘管默茨承諾繼續軍援烏克蘭,並支持其“未來加入歐盟”,但對派遣部隊參與停火維和始終避而不談。這種矛盾源於三重壓力:其一,德國作爲歐洲對烏第二大援助國,民衆對無底洞式投入日漸不滿;其二,美國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責任,但特朗普威脅削減駐德美軍,迫使默茨在增強自主防禦與維繫跨大西洋紐帶間走鋼絲;其三,俄羅斯近期與美直接談判烏克蘭問題,將歐洲邊緣化,默茨雖呼籲“歐洲團結應對”,但法德在制裁力度、能源脫鉤進度上的分歧削弱了歐盟共同立場。若處理失當,德國可能同時得罪美俄,陷入戰略孤立。
極右翼選擇黨的崛起,正從內部瓦解德國傳統政治格局。該黨以22%的得票率成爲議會第二大黨,其反移民、反歐盟立場不僅掣肘默茨政策推行,更威脅民主體制穩定。更危險的是,默茨曾爲通過移民法案與選擇黨“戰術性合作”,打破二戰以來不與極右翼結盟的禁忌,這種權宜之計雖短期奏效,卻可能侵蝕基民盟的中間路線根基,爲民粹勢力合法化打開缺口。
默茨執政標誌着德國政治右轉的新週期,但其面臨的挑戰遠超預期。經濟刺激的成敗關係民生穩定,對美博弈的尺度決定歐洲地位,俄烏困局的處理牽動安全格局,而民粹浪潮的遏制更關乎民主體制存續。這位曾被稱作“德國里根”的保守派領袖,既需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政策平衡點,也要駕馭脆弱聯盟的複雜博弈。若他能以務實姿態凝聚共識,或可帶領德國走出低谷。這場政治豪賭的結果,不僅決定德國命運,更將重塑歐洲乃至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