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慶後家族的訴訟,看企業的代際傳承與接班危機
最近,宗慶後家族成員在香港和杭州兩地同步發起訴訟,成爲財經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是宗慶後去世一年後,哇哈哈集團面臨的第二次重大危機。
第一次危機發生在去年底:集團高層與宗馥莉之間的矛盾公開化,高管集體架空接班人,爆發了劇烈的權力衝突。
短短一年,連續兩次重大動盪。爲什麼宗慶後一去世,哇哈哈就陷入持續不穩?
一、爲什麼宗慶後之後,哇哈哈動盪不斷?
本質原因在於:哇哈哈是一個高度依賴“創始人權威”的人治型組織。
在宗慶後時代,哇哈哈的運作模式是典型的“個人控制”:
大小事務都要他親自過目;
戰略方向由他拍板;
執行過程靠他嚴厲“督戰”;
管理體系依賴他的人情協調;
高管團隊完全圍繞他的意志運轉。
這樣的體系,在宗慶後本人經營時或許高效,但它缺乏制度保障、沒有權責邊界,更沒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一旦核心人物退出,整個系統便失去平衡,像抽掉舵手的大船,在風浪中劇烈搖擺。
更致命的是,哇哈哈的產品體系和品牌形象在2015年後已經逐漸脫節於時代:
產品老化,缺乏創新;
在年輕消費羣體中的影響力大幅下滑;
新興品牌如元氣森林、蜜雪冰城快速崛起,佔據年輕人市場;
內部組織僵化,對外部變化反應遲緩。
所以,哇哈哈不僅失去了“控制力”,也正在失去“競爭力”。
當然這並非哇哈哈一家獨有的問題。類似的家族企業模式,在中國還有很多典型案例:萬達、恆大、碧桂園、格力等,皆爲創始人強勢主導型企業。當這些創始人退出舞臺,企業往往面臨組織斷層、繼任者權威不足、內部博弈激烈等一系列挑戰。
哪怕找到一個和創始人一樣有認知、有手腕的接班人,也難以繼承“人情網絡”帶來的影響力與協調力。而這種“人情領導力”正是企業得以運轉的關鍵粘合劑。一旦失效,組織就會陷入分裂與混亂。
二、企業的真正傳承,不是“人”的延續,而是“組織”的進化
企業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其面對的是快速變化的外部世界:
市場結構不斷變化;
消費場景與消費者偏好快速更迭;
全球經濟與政策環境波動頻繁;
技術、知識和產業範式持續進化;
員工結構、職業觀念與組織文化正在快速演變。
面對這種變化,企業必須具備三種能力:
1. 保持戰略定力;
2. 具備自適應組織結構;
3. 具有自我學習與演化機制。
而這些,不能依賴一個人的判斷或威望,而必須建立在制度化、結構化的組織基礎之上。
所以,企業的代際傳承,不應該是“找一個人來替代另一個人”,而應該是“構建一個能替代所有人的系統”。
以聯想爲例:儘管聯想的組織結構已顯老態,但因爲具備基本的制度慣性,即使管理層更迭,企業仍能維持運轉。這說明——組織傳承雖然不完美,但比“個人接班”更穩定。
當然,聯想是否能煥發第二春,還取決於繼任者是否有改造組織的能力和魄力。從目前楊元慶的表現來看,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真正可持續的傳承之道,應該是:在創始人仍在位時,就完成組織治理的轉型:
構建有張力的制度結構;
培養有梯次的幹部體系;
明確權責邊界,建立組織包容性;
讓組織具備自適應、自演化的能力。
三、誰能成功傳承?那些已經“組織化”的企業
在這一點上,華爲、OPPO等企業的實踐值得借鑑。
華爲的經驗:
任正非20年前就推動“權力虛化”;
實施輪值CEO制度,避免權力集中;
建立容錯機制,使組織具備彈性;
自身逐步退居幕後,成爲“精神領袖”而非操盤者。
步步高系的經驗:
段永平早早退出管理,把事務交給組織系統;
通過文化傳承、股權激勵、信任機制,實現企業自運行。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是:
不依賴個人意志;
建立了強組織能力;
構建了自我更新的機制;
在創始人退出後仍能穩定發展。
這正是成千上萬中國民營企業主需要思考的問題:你真正該交接的,不是一個“人”的職位,而是一套“組織的能力結構”。
結語:宗慶後的訴訟,不只是家事,而是警鐘
哇哈哈的問題,不是一個家族的問題,而是一代企業普遍的問題:
當年靠個人魅力、人情智慧、時代紅利打下江山的企業,若未能完成組織進化,終將被時代反噬。
宗慶後家族的訴訟,如同一面照妖鏡,映射出無數企業隱藏的風險。
企業真正的傳承,是:
制度的延續,不是血脈的延續;
組織的進化,不是個人的替代;
系統的自運行能力,不是靠創始人意志維繫的高壓穩定。
當企業能夠擺脫“創始人依賴症”,才能真正擁有穿越週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