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蓀棚到油茶山 黨員幹部一線書寫助農答卷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黨員幹部奔走在田間地頭,用“腳底板”丈量民情,以“實打實”的行動破解農戶的急難愁盼。
在禮陂鎮下寺坊村內,40畝竹蓀菇正值採收黃金期。“竹蓀長得快,每天早6點到9點是最佳採收期,不及時採就會爛在地裡。”基地負責人黃勤民愁眉不展。該基地今年大規模試種竹蓀菇,首批採收預計畝產量200斤左右,每天需要40多人採收,卻因爲處於農忙時節招不到足夠的人手。
得知這一情況後,禮陂鎮迅速組織6名黨員、鎮村幹部開展助農採摘活動,把服務送到農戶的田間地頭上。截至目前,基地已完成首批集中採收,累計搶收竹蓀200餘斤。“鎮里黨委政府動作的很快,用工有困難,採收有壓力,這些問題剛反映上去,就安排這麼多人來幫忙。”黃勤民連連稱讚,對高效服務表示滿意。
與禮陂鎮的勞力緊缺不同,白路鄉的難題藏在油茶樹的枝葉間。“以前就知道多施肥,結果枝條瘋長不結果。”站在自家油茶園裡,白路鄉花園村油茶種植大戶周信祥道出了多數農戶的困惑。
爲此,白路鄉花園村黨支部開出了“技術處方”:邀請縣林業專家組建“技術幫扶團”,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剪枝、施肥、防病,專家手把手教,黨員幹部帶頭示範。“去弱留強,通風透光”,簡單的八字口訣讓農戶們豁然開朗。
從竹蓀棚裡的爭分奪秒,到油茶山上的精耕細作,兩種幫扶方式背後是同樣的爲民初心。崇仁縣以開展好學習教育爲重要抓手,重點結合鄉村振興幫扶,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到基層去、到羣衆中去,用心用情解決基層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章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