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電21條”看長劇的“鬆綁”與“深耕”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被業內稱爲“廣電21條”。其中,對劇集長度政策作出調整,不再簡單限制40集封頂,同時放寬季播劇間隔限制。此舉並非單純“鬆綁”,而是爲長劇創作創造了重新審視內容本質的契機。這將推動行業在敘事、產業路徑與價值導向上發生深刻變革。
宏大題材獲得創作空間
在以往40集上限的嚴格限制下,諸多宏大題材創作面臨兩難困境。要麼大幅壓縮人物成長曆程,使得角色成爲單純推動劇情的工具,缺乏血肉感;要麼簡化時代背景的細緻鋪陳,讓故事難以展現出應有的歷史厚重感。
以《人世間》爲例,這部橫跨50年的年代羣像劇,籌備時未受限於40集上限,以58集的篇幅完整呈現了周家三兄妹及鄰里街坊的人生軌跡。劇中對東北老工業基地變遷、平民生活細節的刻畫,若按限制必然大量刪減。該劇細膩的時代刻畫和人物成長廣受認可。
再如《白鹿原》,播出時雖有77集,但主創仍遺憾刪掉近20集內容。政策調整後,此類忍痛割愛的情況正在減少。創作者也清醒認識到,“舒展”並非“氾濫”。導演張永新執導的《大軍師司馬懿》系列共86集,每一集都緊扣“權謀與人性”核心,他認爲集數應依故事而定,而非被集數束縛創作。
季播劇告別“接力斷檔”
季播劇行業正經歷着顯著變化。過去“同系列間隔不少於1年”的規定有所放寬,不少優質影視劇得以擺脫“播後即涼”的困境。
以《唐朝詭事錄》系列爲例,第一季於2022年9月播出,憑藉單元案推理和古裝懸疑風格積累大量觀衆;第二季《唐朝詭事錄之西行》於2024年7月上線,間隔約22個月。平臺明確表示,若拍攝第三季,計劃將間隔壓縮至1年內,直接響應政策對季播間隔的放寬。
“注水劇”無處遁形
歡瑞世紀製作人鍾君豔指出,如今平臺更看重“有效播放”,市場機制與觀衆審美已成爲“過濾網”,讓“注水劇”無處遁形。儘管“廣電21條”放寬了集數限制,但政策同時強調防止“注水”。
如今,平臺普遍採用“保底基礎合作加上按實際觀看效果評估”的模式。一部劇集若存在明顯注水,其實際傳播效果往往不及同等篇幅的精品劇。如《山海情》僅23集,緊湊講述寧夏吊莊移民的脫貧歷程,無冗餘支線,實際觀看熱度和完成度顯著高於同類劇集,實現了口碑與傳播效果的雙豐收。
今年部分劇集因“拖沓”登上熱搜,引發大量吐槽,甚至出現觀衆中途棄劇的情況。社交媒體的即時反饋讓“注水”問題無處隱藏,倒逼創作者重新聚焦內容本身,以優質敘事贏得認可。
編劇張永琛表示,“廣電21條”的意義,不在於單純給長劇鬆綁集數,而是在放寬限制的同時堅守品質底線,讓創作迴歸“內容爲王”的初心。當每一集都經得起觀衆的審視,長劇才能真正擺脫“長短之困”,這纔是政策調整後最值得期待的行業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