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20%關稅 看地緣經濟新秩序
▲2018年,川普高舉「關稅萬歲」(Tariffs are the greatest.)的口號,彷彿在向他視爲典範的第25任美國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致敬。(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2018年,川普高舉「關稅萬歲」(Tariffs are the greatest.)的口號,彷彿在向他視爲典範的第25任美國總統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致敬,再次喚起「以保護主義爲核心」的經濟民族主義傳統。
七年後,這句話不再只是推特式的標題,而是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序曲。2025年夏天,美國總統川普宣佈推行「互惠關稅制」,針對對美關稅過高的國家反制性課徵20%至50%的進口稅。這項新制不僅擴及歐盟與亞洲主要貿易國,更首次將臺灣若干零組件與原物料納入,成爲地緣經濟邏輯的實驗場。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貿易談判,而是行政命令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編。關稅不再是經濟手段,而是政治訊號、是制度武器、是盟友排序的隱性宣告。
關稅下的「無聲稅」 消費者成了替罪羊
川普政府否認這是「加稅」,而是以「公平貿易」包裝。白宮強調此舉是保護工人、制衡不對等交易,但真實影響卻藏在美國家庭的帳簿裡。
根據美國商務部與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自2018年以來,美國家庭每年因進口關稅增加的支出超過720億美元。2025年預計將突破1,000億。關稅每增加1%,商品價格平均上升0.8–1.2%,汽車與電子產品受衝擊最明顯。
這些支出既未經國會審議、也不列入年度預算,卻透過價格轉嫁到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這種「無聲稅」,正在侵蝕美國建國時所捍衛的核心原則:「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GDP的幻象 統計幻術
川普政府援引2025年第二季GDP年增3%作爲政策勝利的證明,但深入檢視數據就會發現,實質內需的「私人最終銷售」僅成長0.5%。真正拉昇GDP的,是關稅導致的進口萎縮。
這種靠壓抑進口所製造的經濟成長,既無基礎,也無延續性。統計在此成了政治工具,爲一場制度上的重構提供虛假的榮景掩護。
汽車業的戰場與「產業M型化」
此次關稅波的首波傷害,也在汽車產業引爆。《金融時報》指出,德國三大車廠2025年第二季損失合計超過10億歐元:Mercedes-Benz 利潤下滑 €362 百萬,Porsche 承受新增稅負 €400 百萬,Aston Martin 爲避關稅甚至在24小時內緊急將整批車輛空運至美國。
Toyota 成了例外,憑藉在美生產基地與油電技術的領先優勢,其上半年在美銷售逆勢成長5.5%。但這只是局部得利,更大趨勢卻是「產業M型化」:大型跨國企業可透過全球佈局避險轉嫁,中小供應商則難以招架,被迫退出市場。
臺灣納入清單 是貿易摩擦還是制度訊號?
川普這波關稅戰最令臺灣警醒之處在於:美方未經事前諮商,也未設置排除緩衝期,便逕自將部分臺灣產品列入20%關稅清單。
尤其,更令人不安的是,總統府與行政院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未對外說明,資訊不透明,讓臺灣社會陷入政策黑箱,只能在各種傳言與臆測中大玩「猜謎遊戲」。關稅20%這一刀,砍傷的不只是出口利潤,更深層地動搖了雙邊制度互信與政府決策透明度的根基。
事實上,在美國新關稅邏輯中,即使是民主盟友,也不再自動享有「豁免待遇」,而必須接受利益對價與供應鏈效益的重新計算。這顯示地緣經濟的邏輯已取代民主價值排序,成爲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新指標。
對臺灣而言,這是一次警醒:未來要保有戰略自主性,不僅要強化本土產業韌性,更要提升制度溝通與風險預警能力。
▼總統府與行政院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未對外說明,資訊不透明,讓臺灣社會陷入政策黑箱,只能在各種傳言與臆測中大玩「猜謎遊戲」。(圖/總統府提供)
後座力即將引爆 延遲的代價
當代的地緣經濟學者普遍認爲,關稅不是火山爆發,而是山脈移動。目前企業財報尚未全面反映衝擊,主因在於多數業者於年初已預先備貨,暫時延遲了成本上升的傳導。然而這只是時間差,非免疫期。
第三季起,副作用恐將密集爆發,包括:
1、庫存耗盡後補貨成本飆升;
2、企業轉向防禦:凍結投資與裁員潮浮現;
3、全球報復浪潮升溫:歐盟與印度擬研擬反制清單;
4、中產階級實質購買力下滑,消費信心走弱。這些後座力不會一次性引爆,但卻如慢性毒素,逐步侵蝕市場秩序與制度信任。
關稅是地緣經濟的溫度計 也是民主制度的壓力測試
當關稅成爲總統可一紙令下、國會無從置喙的行政武器,其影響早已超越經濟範疇,直指民主制度核心。代議制的邊緣化,讓整體稅制開始失去正當性,也讓美國「制度供應者」這一角色開始動搖。
對臺灣來說,20%不只是數字,更是壓力測試的指標。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站穩腳步,不再被動等待,而應主動佈局。
因爲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中,沒有人是永遠的朋友,也沒有人永遠是受益者。我們只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在未來的地緣經濟新秩序裡,我們到底是棋手,還是棋子?
▼對臺灣來說,20%不只是數字,更是壓力測試的指標。(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