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懷走向實踐 史哲打造臺灣高鐵2.0

臺灣高鐵董事長史哲指出,臺灣高鐵2.0已走向嶄新的階段,期望搭乘民衆與高鐵共好發展。圖/公司提供

史哲出身自文化教育背景,過去曾任政務委員、文化部長等政務官角色,今年6月轉任臺灣高鐵董座一職後,他坦言,從文化領域跨進實務領域的差距很大,心境轉換上也是從「情懷走向實踐」,將與全體同仁共同戮力,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打造「臺灣高鐵2.0」。

史哲認爲,軌道運輸乘載着臺灣歷史文化,在以往臺灣人心目中,火車所象徵的是離別、失戀、鄉愁,從〈車站〉、〈向前走〉等歌曲中也可見一斑,也是歷史情感的一部分。但臺灣高鐵通車後,隨着時間尺度縮短,也已逐步將過往形象轉換爲民衆之間對於相聚、重逢的期待與歡喜。

而臺灣高鐵車廂列車停靠站增加,搭乘率持續攀升,卻也引發外界指稱「高鐵變臺鐵、捷運化」的疑慮。不過,史哲則以正向心態看待,他指出,這代表着雙重意義。首先、捷運、臺鐵主要負責通勤、區間運輸功能,而臺灣高鐵發展這18年來,爲整體運量與搭乘習慣帶來變化,凸顯高鐵確實進入人民生活,均衡臺灣城鄉差距、改變以往「重北輕南」結構,成功打造一日生活圈,發揮去中心化作用。

另外,以統計數據來看,在臺灣高鐵12站中,搭乘人數排名第一是臺北站,第二是臺中站,是區間化的最典型代表,而列車停留最多人數的則是桃園與新竹,成爲民衆上下班通勤的重要站點,凸顯出臺灣高鐵在由初始規劃長程運輸服務目標達成後,更進一步發揮提高區間服務效果。

史哲也形容,高鐵是臺灣軌道產業中「速度的極致」,工程介面具高度技術,其背後維修規畫更是重中之重,臺灣高鐵每日收班至發車時間爲凌晨12點05分到5點50分,且還要扣除安全斷電一小時,也就是說,真正進行日檢時間只有四小時,必須要仰賴上千位維修同仁在夜間分秒必爭,纔可以達成旅客在日間搭乘的美好體驗。

史哲指出,臺灣高鐵2.0已走向嶄新的階段,除了新世代列車N700ST陸續加入,強化基礎設施韌性及推動環境外,並將加速數位轉型,實現智慧高鐵願景、攜手在地廠商提升產業實力,持續優化服務品質,期望搭乘民衆與高鐵共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