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口鐵到半導體,145年後的關稅重演,裡面藏着多少荒誕真相?

1890年的華盛頓,美國總統本傑明·哈里森簽署了《麥金萊關稅法案》。

這部被稱作“馬口鐵戰爭”的法案,把美國對英國鋼鐵製品的關稅從30%一口氣提到70%。

當時的美國國會埋了個“彩蛋”:如果6年內本土產量達不到進口量的三分之一,法案自動作廢。

結果美國鋼鐵廠瘋狂擴產,硬是在1896年超額完成任務,甚至10年後產量反超英國。

135年後的白宮,特朗普舉着發黃的《麥金萊關稅法案》複印件,在橢圓辦公室對幕僚們咆哮:

“我要讓美國再次偉大,就像當年用關稅砸出鋼鐵帝國那樣! ”

一、關稅豁免鬧劇:科技巨頭的“免死金牌”

2025年4月11日深夜,美國海關官網突然更新了一串神秘代碼。

從智能手機到半導體設備,20類電子產品集體逃過145%的“對等關稅”。

蘋果CEO庫克看到消息時,正在加利福尼亞的私人酒莊品酒。

他立刻撥通了白宮經濟顧問的電話:“感謝上帝,iPhone生產線不用搬回得克薩斯了! ”

這場午夜豁免來得悄無聲息,卻讓華爾街陷入狂歡。

英偉達股價單日暴漲14%,臺積電連夜追加5億美元設備訂單,戴爾把墨西哥工廠的裁員計劃扔進了碎紙機。

但特朗普第二天就翻了臉。

他在社交平臺大罵:“根本沒有豁免! 這些中國貨還要交20%的芬太尼關稅! ”

二、產業鏈的黑色幽默:越打關稅,越依賴中國

美國海關的數據暴露了尷尬現實:73%的智能手機和78%的筆記本電腦,仍然貼着“中國製造”的標籤。

特斯拉最暢銷的Model Y,每輛車上裝着價值4800元的寧德時代電池——這些電池繞道墨西哥,就能躲過125%的關稅。

更諷刺的是美國軍工廠的現狀。

洛克希德·馬丁生產F-35戰機的釤鈷磁鐵,100%從中國進口,五角大樓硬是給開了“國家安全豁免”。

中西部農民的日子更魔幻。

愛荷華州的大豆堆積成山,中國買家卻轉向巴西,導致當地糧倉租金暴漲300%。

而中國養豬戶吃着美國玉米喂大的豬,每頭豬的成本反而比美國同行低15%。

三、華盛頓的權力遊戲:佩洛西的“法律刀法”

82歲的佩洛西帶着16個州的檢察長,把特朗普告上了聯邦法院。

訴狀裡白紙黑字寫着:總統濫用《貿易擴展法》232條款,擅自加稅違憲。

民主黨同時甩出兩記重拳。

社交媒體上,“關稅傷痛指數”顯示,密歇根州家庭每年多花1872美元買日用品;

國會大廈裡,《關稅透明法案》要求白宮每次加稅前,必須接受60天審查。

最狠的殺招來自歐盟。

德國人曝光了特朗普家族商業夥伴的對俄能源交易,歐盟隨即在WTO起訴美國鋼鋁關稅。

就連日本都趁機捅刀,啓動了對美半導體設備的反傾銷調查。

四、白宮裡的“人格分裂”:特朗普的左右互搏

4月12日的內閣會議上,出現了荒誕一幕。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剛說完“考慮降低電子產品關稅”,特朗普就拍桌子怒吼:“誰敢減稅就滾蛋! ”

這種分裂在政策上體現得更赤裸。

一邊給中國電動車加稅到245%,另一邊默許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擴產;

前腳宣佈制裁中國芯片,後腳批准英偉達向華爲出售AI處理器。

共和黨建制派的倒戈讓局面雪上加霜。

前貿易顧問納瓦羅被曝篡改關稅評估報告,司法部的調查令直接送到了特朗普的早餐桌上。

五、145年後的輪迴:關稅神話的破滅

回看1890年的馬口鐵關稅,經濟學家早已揭穿真相。

美國能反超英國,靠的不是70%的關稅,而是福特流水線帶來的生產效率革命。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卻在本末倒置。

他們給中國半導體設備加稅125%,卻忘了阿斯麥的光刻機要用到17個國家、5000家供應商的零件。

當臺積電宣佈在亞利桑那州量產3納米芯片時,沒人敢提這些晶圓要送到中國臺灣進行封裝測試。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但從不簡單重複。

麥金萊用關稅保護襁褓中的工業,特朗普卻在用關稅絞殺成熟的全球供應鏈——這纔是“關稅戰爭”淪爲國際笑柄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