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敘事到罷免動員 中華民國的質變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主持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發表中華民國在臺灣首次針對歐洲戰場勝利的官方談話。這場活動標誌着臺灣試圖將自身嵌入戰後民主世界的歷史脈絡;然而,細讀其內容與時機,更應該問的是:這場儀式,真的是想從歷史記憶中學習,還是另一場傳達政治意識形態的表演?

表面上,這是一次對自由、民主與和平價值的致敬。但從歷史事實與政治語境來看,卻突顯了高度的政治操作。最直接的矛盾在於:賴總統在演說中不斷強調「我們」對反法西斯戰爭的支持,卻從頭到尾迴避一個無法掩蓋的史實,就是臺灣在二戰期間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屬於戰敗國的一部分,而非戰勝國的一員。

歷史上,當歐洲盟軍對抗納粹德國、慶祝1945年勝利時,真正作爲戰勝國的「中華民國」,首都仍在重慶,且是聯合國創始成員之一,而臺灣尚處於日本統治,許多臺灣人甚至被徵召入伍爲日軍作戰。無論從法律地位還是戰爭參與角色,當時的臺灣都與戰勝方無關。對歐戰勝利方來說,當年的臺灣根本不是「我們」,而是「他們」。

這種對歷史事實的選擇性迴避,恰恰顯示出活動的真正核心,不是紀念歷史,而是建構政治正當性。我們可從兩個層面理解這一場政治秀:一是大格局的歷史敘事轉向;二是小格局的國內罷免政治動員。

首先,在宏觀層面,賴政府正推動一套與傳統中華民國曆史觀切割的敘事邏輯。自蔡政府以來,「中華民國臺灣」逐步取代傳統的「中華民國」定位,其核心策略在於將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曆史模糊化,並重組爲「臺灣主體性」的前傳資產。這不是讓臺灣迴歸中華民國的歷史,而是重新定義中華民國爲「以臺灣爲主體」的國家,徹底去除與「中國」的連結。這場歐戰紀念儀式的政治訊號正是這種歷史重寫工程的延伸。

淡化「中華民國」在戰後作爲戰勝國的角色,卻擁抱盟國價值與民主世界的歷史敘事,看似進步,實則將歷史去脈絡化,以建構更符民進黨需要的「臺灣版中華民國」。在此敘事中,傳統上賦予國民黨正統性支撐的「中國歷史連結」被有意邊緣化,中華民國的定義不再包含中國歷史與大陸地區,而只是臺灣民主政治的象徵框架。

在微觀層面,這場儀式也呼應當前國內的政治動員需求。民進黨推動大罷免需要一套能凝聚內部、壓制異議的高道德敘事。將「反侵略、護民主」定義爲歐戰勝利的歷史教訓,與當下政治對手連結,將質疑政府的在野勢力貼上「幫共產黨說話」的標籤。賴總統演說強調「不能坐視侵略」、「自由需靠團結與實力守護」,很難不被理解爲是對在野批判者的暗示與定性。

這種將歷史記憶轉化爲當代政治武器的做法,固然在短期內具動員效果,但必然削弱民主社會對歷史的真誠理解。民主是對多元觀點的容忍與討論,若執政黨扭轉歷史的界定與解釋,對臺灣民主發展的評價還有多少比例是基於歷史真實?

「歐戰勝利日」理應是追思戰爭浩劫、凝聚和平共識的歷史儀式。在臺灣,這樣的紀念被高度政治化,成爲國族重構與內部動員的工具。當歷史不再是爲了理解過去,而是爲了定義當下誰是敵人,我們便應警覺:歷史已不再是屬於拉近彼此的公共記憶,而是政權手中區分敵我的武器。

臺灣正處於地緣政治的暴風眼,更應珍惜歷史的真實與多面性。唯有能建立在歷史事實具有共識之上的民主對話,纔可能爲臺灣找到穩健的未來。(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