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罷免挫敗到核電翻轉:民進黨面對的民主警訊
▲823核三重啓公投開票作業。(圖/記者陳家祥攝)
田俊雄/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中華戰略學會永久會員
2025 年的臺灣政局,正面臨重大轉折。從 726、823 大罷免連續失利,到核三延役公投獲73.5%壓倒性支持率,再到美國高關稅衝擊經濟,臺灣社會的民意版圖正在快速移動。這一切事件不僅讓國政嚴重內耗,更使民進黨政府與賴清德總統陷入治理能力的空前挑戰。
更具戲劇性的是,在覈三公投結果揭曉後,賴清德政府第一時間召開臨時記者會,總統親自上臺發言,表示「尊重選舉結果」,並強調「會檢討能源政策,調整施政團隊,傾聽民意聲音」。這場記者會雖試圖挽救形象,但能否化解人民不滿,仍是一大問號,亟待日後觀察 。
罷免挫敗:民衆拒絕成爲選舉工具
近一年來,民進黨及其公民團體走上街頭,接連推動 726、823 罷免案,以仇恨造成社會對立,至今年夏天將政治操作推向新高點。然而投票結果卻是,人民用更深化的民主素養,狠狠地教訓民進黨 :大罷免大失敗,最終兩案雙雙失敗。這不是在野黨的勝利,而是選民的理性與智慧。
國內外觀察家多有評論。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指出:「臺灣政治陷入無限循環,罷免淪爲政黨鬥爭的延長線。」《華盛頓郵報》則直言:「若罷免被濫用,民主將失去信任基礎。」
人民透過不出門投票,表達了一種沉默的抗議——他們不想再被捲入無休止的藍綠對抗,不願民主制度淪爲政黨的私器。這股冷淡,爲後續核電公投的劇烈反轉埋下伏筆。
▲▼核三公投第三場說明會,中選會委員陳月端、反方代表臺灣綠黨第23屆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正方代表「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圖/中選會提供)
核電公投:壓倒性支持與民意清算
核三延役公投結果,成爲臺灣能源政策的歷史轉折。73.5% 的壓倒性支持,對比僅 25.6% 的反對,幾乎三倍的差距,讓民進黨「非核家園」的政策徹底破產。就連美國總統川普痛批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是「世紀騙局 」,更宣佈「美國的愚蠢時代已經結束」。
《經濟學人》在專題報導中指出:「當全球正重新檢視核能角色時,臺灣選民以強烈民意,宣告迴歸務實。」日本在福島核災後仍逐步重啓核電,法國視核能爲能源自主支柱;德國的退核經驗則導致價格高漲、對俄天然氣依賴加劇。臺灣民衆顯然意識到,若執政黨一味堅持意識形態,代價將由全民承擔。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 Jr.)也曾強調:「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臺灣處於地緣政治最敏感的位置,若無穩定電力基礎,談何半導體護國神山、談何國防自主?
因此,這場公投不只是能源選擇,而是人民對政府施政理念的全面清算。
▲總統賴清德針對大罷免與公投結果發表談話。(圖/記者陳家祥攝)
賴清德的緊急記者會:力挽劣勢,還是掩飾敗象?
公投結果揭曉當晚,總統府隨即召開記者會,賴清德親自上臺,表達「尊重選舉結果」,並宣示將「檢討能源政策,調整人事,傾聽民意」。
現場氣氛緊張。媒體追問:「是否代表非核家園政策終結?」、「經濟與能源部長是否下臺?」、「高關稅衝擊下,政府是否有因應方案?」賴清德的回答,更多是安撫性語言,而非具體承諾。
這場記者會,反映賴政府急於止血的心態。正如《日經亞洲》評論所言:「臺灣民衆對賴政府的不滿,已超越政黨對立,而是對施政能力的根本質疑。」即便政府喊出調整人事,若未能展現政策轉向的決心,恐怕難以重拾信任。
經濟困境:高關稅下的產業危機
除了能源,經濟是另一根刺。美國對臺灣商品徵收高關稅,衝擊出口導向產業。製鞋、石化、機械零組件等行業傳出裁員與外移計劃,連半導體業也憂心未來供應鏈轉移。
《金融時報》指出:「臺灣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對全球供應鏈變動準備不足。」MIT 經濟學者艾希莫格魯(Daron Acemoglu)警告,若政府繼續僅靠補貼與臨時措施,長期將削弱競爭力並擴大貧富差距。
這些批評與民衆日常感受相呼應。物價上漲、工資停滯,許多家庭感覺生活愈來愈困難。這股焦慮,讓政府更難以用空洞的口號來維持民心。
知識界與民間:雙重壓力的累積
在臺灣,知識界與民間的批判正在交疊。政治學者批評民進黨「治國無方、選舉至上」,能源專家指出政策被意識形態綁架,經濟學者揭露產業結構僵化。
而民間更直接,以投票展現態度:拒絕參與罷免、壓倒性支持核電公投。這股力量不僅來自藍營,更包括中間與淺綠選民,他們因失望而選擇懲罰執政黨。換言之,這不是單純的政黨對決,而是社會共識的浮現。
賴清德的兩難:調整還是頑抗?
罷免案失利、公投遭遇重挫、經濟承壓,賴清德正處於執政最大考驗。雖然他在記者會上強調願意傾聽,但社會普遍懷疑這是否只是政治姿態。
若賴政府真心檢討,必須正視能源政策的務實轉向,並推出具體的經濟調整方案;若依舊把焦點放在選舉操作,恐怕將加速失去民意支持。
正如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所言:「民主是一種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如果執政者拒絕反省,民意將以更劇烈的方式迴應。
民意已經發聲,政府是否聽見?
2025 年這場核電公投,不只是政策選擇,更是一場社會對政府的信任投票。罷免失敗是拒絕政治鬥爭;公投支持是要求能源務實;經濟焦慮則是真實民生壓力的表達。
歷史學家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曾警告:「民主若失去平衡與節制,將在內部分裂中瓦解。」這正是臺灣眼前的警訊。
人民的答案已經非常清楚,賴清德能否從記者會的言辭,走向真正的政策調整,將決定他的政權能否度過危機,也將考驗臺灣民主的成熟度。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