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的碳」到「血中的鉛」
近期,一份來自「碳簡報」(Carbon Brief)網站的報告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指出中國大陸在二○二四年第一季度的碳排放量同比下降約一點六%,且過去十二個月也下降了一點一%。在經濟持續增長、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背景下,碳排放卻能出現實質性下降,這一跡象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譽爲改變遊戲規則的里程碑,代表中國大陸正在走上一條綠色、高品質的發展道路。
碳排放的下降得益於中國大陸近年來大規模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努力。根據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國新增的清潔能源容量已足以應對電力需求的增長。二○二三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整個歐盟的水準,而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在去年首次達全國發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達卅五%;且比化石能源的總髮電量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去年化石能源的總髮電量同比下降三點六%。這不僅代表中國大陸能源結構正在實質性轉型,也預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角色可能將從「追趕者轉爲領導者」。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不僅是清潔能源消費大國,更是再生能源產業的生產大國。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六十%的風力渦輪機與八十%的太陽能電板。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樑錦慧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清潔能源投資者,具備推動可持續能源方案的技術和人才。如果這一發展持續,中國在氣候議題上將取得更大優勢。
然而,就在中國爲減少碳排與能源轉型交出亮眼成績單之際,近日,在甘肅天水發生的兒童血鉛事件,卻爲「綠色中國」的建設蒙上陰影。
去年三月起,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稚園陸續有兒童被查出血鉛嚴重超標,一名兒童的血鉛值竟高達五二八μg/L,遠超中國一百μg/L的干預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五十μg/L的推薦限值形成鮮明對比。調查顯示,涉事園方在食品中違法使用彩繪顏料,部分留樣食物鉛含量竟超過國家標準上千倍。
這類事件並不少見。二○○六年,甘肅徽縣曾出現過兒童鉛中毒事件,當時有數百名兒童血中鉛含量超標。二○○○年以前,中國兒童的血鉛中毒率約爲卅六%,主要原因與含鉛汽油有關。
廿一世紀初淘汰含鉛汽油後,血鉛水準下降,但工業化帶來的新污染源,如燃煤、有色金屬冶煉及電子垃圾回收等,又成了主要威脅。兒童接觸鉛會導致嚴重且不可逆的健康損害。研究指出,血鉛每升高十二微克,認知評分下降一分,任何鉛濃度都可能危害兒童發育。全球數據顯示,中國每千名兒童因鉛暴露新增近卅例輕度智力障礙,健康損失高於多數中低收入國家。
目前中國仍採用兒童血鉛一百μg/L標準,遠高於國際通行的五十μg/L。這導致約六七○萬名三至十一歲兒童面臨健康風險而未被發現。二○二一年曾提議調降標準,但至今尚無結果。
標準滯後除了涉及公共衛生問題外,也影響中國綠色轉型的進程。根據經濟研究,血鉛每下降十μg/L,兒童智力水準有可能提升,併產生約七至十六萬億元的潛在年經濟效益。因此,鉛污染防治既關聯兒童健康,也與經濟發展相關。
天水事件再次凸顯綠色發展不應只停留在能源和減碳領域,更要延伸至兒童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在減排和清潔能源部署上已顯世界領導之姿,但任何國家的建設都必須是全方位的,既要捕捉「空中的碳」,也需關照「血中的鉛」。只有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做好土壤、空氣和飲食管理,才能實現真正的綠色轉型。
將兒童健康也納入發展中心,落實以人民爲本的理念,有助於中國在推動氣候行動時獲得國內外認可,更是治理能力的最明顯象徵。
中國大陸已在能源轉型上邁出進度、關鍵的一步,更走在世界的前沿;下一步、亟需在環保標準和國人健康、社會保護機制上同步跟進。唯有如此,綠色中國才能既立得穩,且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