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漫到原著 如何引導孩子讀經典中的“哪吒”“悟空”?
來源:《中國新聞》報
近來,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遊戲《黑神話:悟空》大熱,很多孩子迷上了哪吒和悟空。如何藉由這股熱潮引導孩子讀原著,進一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育界的多位民主黨派成員就此發表看法。
從原著中讀懂“哪吒”“悟空”的“不言輸”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從《哪吒2》與《黑神話:悟空》的經典臺詞,不難感受“哪吒”“悟空”身上的抗爭精神。在民革黨員、鄭州市宏達路小學教師楊新輝看來,讀過原著,會發現書中的人物性格與電影和遊戲不盡相同,通過閱讀,有助於加深理解。
民進會員、鄭州市實驗小學教師劉世傑認爲,可以引導學生從《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摘錄、批註兩部書中對哪吒描寫,“讀懂”哪吒的叛逆性格。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收集有關“哪吒”的民間傳說,以豐富自己對哪吒這個經典形象的認知。
在民進會員、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小學部教師陶嵐看來,要引導孩子體會“哪吒”與“悟空”“打破秩序—受挫—重生”的敘事模式,瞭解“哪吒”通過蓮花重生獲得超越肉身的力量,“孫悟空”是借五行山鎮壓與取經贖罪完成蛻變。
“從初探情節上升爲深挖內涵”
對於青少年來說,除了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電影探討的主題、遊戲中考究的細節也頗具吸引力,能將他們引到讀原著的道路上來。
劉世傑以遊戲《黑神話:悟空》爲例解釋,通過體驗遊戲中對中國古代建築細節的再現,玩家能感受到濃郁的東方美學氣息。玩家如果想更好地理解遊戲內涵,就需要反覆查閱《西遊記》原著資料。
民進會員、鄭州師範學院附屬小學教師劉雁華舉例說,1979年版動畫片《哪吒鬧海》,強化的是對抗父權與威權主題,突出悲劇英雄形象。而《哪吒2》則顛覆了傳統敘事,融入反抗偏見、自我認同、逆天改命等現代價值觀。影視作品通過對哪吒角色、性格的重塑,探討了個人命運、家庭關係等主題。學生們關注的主題,他們會去反覆考慮,“不斷預測和驗證纔是閱讀的本質”。
“通過視聽技術衝擊後的興趣遷移,再自覺地迴歸到閱讀中,會從初探情節,上升爲深挖內涵,達到文化聯結。”陶嵐說。
劉雁華建議引導孩子運用蘇軾“一意求”的讀書方法。“閱讀第一遍,可能關注的是情節,再讀,就可以關注文化內涵,並作深度思考。對文本有了理解,再觀改編後的影視作品,就不難理解時代印記在作品中的投射。”
在民盟盟員、浙江省杭州市錢學森學校教師王旭東看來,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切換頻道”,如:爲何在電影或遊戲中要對原著做改動?這些改動如何影響故事表達和主題呈現?之後,可以再結合原著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地理知識和文化意象進行拓展閱讀。
有價值的文本閱讀“發現作者沒寫的內容”
如何真正讀懂原著?民革黨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張秋玲認爲,除了讀懂作者已經寫出來的內容,還要學會發現作品中的原型與缺罅。
“《哪吒2》與《黑神話:悟空》雖出自兩部作品,但同屬一個故事原型:與天界分庭抗禮,不畏強權,勇破規則的中國少年。《西遊記》雖寫了九九八十一難,但師徒歷經的苦難基本是一樣的。”張秋玲進一步談及,“有價值的閱讀不僅要能看出作者寫了什麼,更要訓練自己的另一種能力——發現作者沒寫什麼。”
張秋玲舉例,《西遊記》中的師徒歷時14年,行程近萬里——遠行西天,穿越西域,繞行中亞,行止南亞,吃的均是中原人常吃飯食,衣服也從未換洗,那麼,豬八戒擔子裡挑的是什麼……“故事中的‘缺罅’隱藏着大量解讀作品的密碼,順此延伸,給學生以引導,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對作品的理解,讀出作者的疏漏及錯誤之處,再反觀是否有意爲之,慢慢讀出沒有寫在字面上的內容與主旨,捕捉作者創作的真實意圖。”(完)
(《中國新聞》報 記者 張樂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