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山東德州新農人工匠學院裡忙充電
原標題:新農人工匠學院裡忙充電
大衆新聞·大衆日報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馬強 董豔傑
“今年冬前旺長比較普遍,針對這個情況應該怎麼辦?”
“針對這種情況,灌溉時爲促進根系生長,可以每畝施磷銨5—6公斤,氮肥用量不宜很多,配合着鎮壓技術,能解決旺苗的問題。”
日前,德州百餘位種糧大戶齊聚新農人勞模工匠學院,學習小麥調控增產和全程管理技術等相關知識。
這場“推技術、提單產”農技服務行動暨小麥全程管理技術培訓會,有理論有實例,有提問有解答,現場互動熱烈。“魏院長是我們農業圈的‘大咖’,跟着他學到了不少農業知識,工匠學院裡的先進農業設備,也讓我們開了眼。”臨邑縣德平鎮種糧大戶史金龍說。
魏院長是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魏德東,曾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從新農人轉變爲工匠學院院長,魏德東深有感觸,“我們和市縣總工會聯合成立了新農人勞模工匠學院,把喜歡種地的年輕人聚集到一起,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他說,將進一步發揮傳幫帶作用,辦好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更多“新農人”,爲鄉村振興加油助力。
工匠學院是凝聚職工創新創效動能的重要平臺和陣地。截至目前,德州市已建成“德州工匠學院”、“德能工匠學院”、“德州市新農人勞模工匠學院”等省市縣企四級工匠學院共計23家,覆蓋化工、電力、農業、電梯產業、機械製造等行業領域。
工匠學院激發了技能人才的創新活力。在德能工匠學院,德州市光明電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劉建與工作室成員李寧討論針對“漏電故障快速排查技術”的優化方案。這個方案成功後,將進一步提升電網故障排查效率,預計每年可爲電力系統節約維護成本200萬元。45歲的劉建從事電力一線工作已28年,去年獲評“齊魯工匠”。目前,在德能工匠學院的引領示範下,培育了45項省部級職工創新成果。
工匠學院的建設,構建起高層次工匠人才培養體系。截至目前,德州已培育大國工匠1名、大國工匠培育對象1名、齊魯大工匠3名、齊魯工匠23名、山東手造工匠2名,帶動培育各級工匠人才3000餘人,逐步形成工匠人才梯隊。
“目前,全市形成了較爲完善的工匠學院建設體系,籌建中的工匠學院有100多家,我們將不斷創新,把工匠學院打造成人才梯隊的‘加油站’、勞模工匠的‘創新室’、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讓更多的技能人才進入工匠成長通道。”德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杜朝生說。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