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現代農業 濱州農戶開啓"智慧種田"新模式
在濱州市濱城區川裕糧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千畝農田裡,一簇簇綠油油的小麥正通過細密的滴灌管道精準"進補",一架無人機在空中劃出優美的作業航線。合作社合夥人劉立民指着智能終端,向記者展示着數字大田的"科技密碼"。今年58歲的劉立民承包了1200餘畝耕地,曾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但傳統種植模式下,"大水漫灌費水電,人工打藥累斷腰"的困境始終困擾着他。2025年初,他引進的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讓農田實現了"精準投喂"。通過手機APP遠程操控,系統能根據土壤墒情、作物需求自動配比營養液,較傳統灌溉方式節水40%、節肥30%,預計每年可節省水電及農資成本20餘萬元。更讓老劉欣喜的是新組建的無人機植保隊。載重70公斤的農業無人機,配合北斗導航系統,單日作業面積可達800畝。"過去揹着藥箱打藥,20個人要幹五六天,現在兩個人操作無人機兩天就能完成。"植保效率提升的同時,農藥使用量減少15%,作物病蟲害發生率同比下降20%。"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種地靠數據。"劉立民指着田間的墒情監測站說。站在田埂上眺望連片綠野,這位新農人信心滿滿。隨着越來越多"劉立民式"新農人的出現,傳統農業正加速向"雲端"轉型,繪就鄉村振興的智慧新圖景。
記者 姚行彬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