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賦能田野新未來——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農業農村大數據展區見聞
來源:農民日報
耕種管收用上智慧幫手,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羽翼。近日,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本屆峰會以“二十五載奮進路 數字中國譜新篇——數智引領高質量發展”爲主題,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大數據中心”)聯合多家農業科技企事業單位,驚豔亮相農業農村大數據展區。
日前,記者實地探訪農業農村大數據展區,展區以“感知—分析—決策—服務”爲主線,劃分爲農業大數據平臺、智慧農業裝備、數字鄉村治理、農產品溯源體系4大板塊,以“技術演示+場景還原+互動體驗”的方式,讓參觀者見證一場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盛宴。
創新“一張圖”,打造智慧農業“農管家”
從電動拖拉機到自動採收機,從作物育種加速器到智慧牧場漁場管理系統,從農田新基建科技到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新穎的農業科技應用場景令人目不暇接,引得衆多參展觀衆駐足觀摩。
在展區正中心的農業大數據平臺區,上演着“數據賦農”的生動實踐。最吸引眼球的當屬農業農村用地“一張圖”,這張圖爲農村每塊地建立了“數字檔案”,像是給全國十幾億地塊辦理了“身份證”。地在哪、什麼地、誰的地、種的啥、長啥樣……隨着講解員輕點鼠標操作,各種數據在屏幕上一目瞭然,它不僅能精準定位每塊地的座標和類型,還可實時查看作物種類、長勢預測等動態信息。
“一張圖”是《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中提出重點打造的一款公共服務,由大數據中心牽頭研發。如今,它已服務耕地用途覈實、“非糧化”監測、土地延包流轉、宅基地管理等多項政府業務。同時,“一張圖”還是生產經營者的重要幫手,可利用大數據、大模型,探索耕地、種子、肥料、農機等生產要素間的最優匹配,爲每塊地的農業生產開出精準處方,提高產業鏈全要素生產效率。
協同創新,豐富智慧農業“生態圈”
從“彎腰揮鋤”到“指尖耕作”,本次展會聚焦了農業科技的重要突破,生動展示新質生產力如何解放勞動力,改善作業環境,提升生產效能,讓“千畝良田一戶種、千畝良田一人管”成爲現實。
在智慧農業裝備區,“AI+5G”草莓精準種植的機器人正在演示草莓的識別採收環節。工作人員介紹,針對草莓分類耗時長、人工成本高、分揀標準不一等痛點問題,平臺通過智能機器人自主作業減少人工成本,基於“農業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結果調整農作計劃”,實現人工智能與採集工作相結合。平臺已在雲南開展試點,優化3道工序,提高採摘效率30%,減少30%包裝損耗,降低28%分級成本,每畝、每季能夠增收2.4萬元。
深入各展區還可以發現,各類政產學研主體也紛紛投入到農業農村數字化的實踐探索中:中國科學院的伏羲農場系統,能根據每個地塊情況進行精準播種和施肥灌溉;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植物工廠作物育種加速器,可使作物生育期縮短50%以上;千萬龘雲系統爲智慧農業提供了模塊化、輕量化的雲服務;智慧海洋牧場管理平臺具備智能裝備作業、養殖監測預警等功能;智慧農機系統可支持遠程無人遙控駕駛。這些農業科技組成的“數字農機矩陣”,爲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科技賦能,鄉村治理升級爲“智”理
鄉村治理如何升級爲“智”理?本次會展重點關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熱門技術的應用轉換場景,對鄉村“智”理探索進行了具象化展示。
進入數字鄉村服務站展區,可以見證普惠金融、便民利民、農技服務等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應用場景進村入戶,通過打造地方政府搭臺、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指導、市場主體唱戲的創新運營模式,實現“多站合一、一站多用”的數字鄉村載體,目前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郫都區、彭州市等試點運營。
來到北大荒農服App展區,可以瞭解農事生產各類數據的統一歸集與智能分析決策,集成土地託管、農貸助手、農機調度、農業保險、農業補貼等10項“一站式”農事服務功能。目前平臺註冊用戶超過60萬,線上農業補貼發放超2億元,農機調度作業超1.8億畝次,培訓高素質農民6000餘人。
偌大的展區,也只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盆景”之一。在這裡還可以體驗到江西省人居環境平臺,打通了農民羣衆參與到村莊環境的監管渠道,實現全省100%覆蓋,累計投訴70萬餘件;瞭解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平臺,作爲全域一體化的監測預警平臺,設置了10大類96項全部農戶信息採集指標體系,在陝西省、四川省等地部署應用;聚焦數字化農業執法工作,通過AI智能輔助、遠程視頻取證,實現執法全流程在線監管,規範性提升90%,檢查效率與案件響應提速50%,推動執法更精準、服務更高效。(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蔡茂楷 陳章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