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賦能八零農夫園區 數字中心助力農業變革

設施農業在保障首都“菜籃子”穩定供給方面意義重大。隨着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推動先進信息技術應用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成爲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關鍵。近日,記者來到了密雲區八零農夫家庭農場,見證了在智能化技術加持下的一場蛻變。

在北京市密雲區河南寨鎮沙塢村八零農夫農場,80後新農人楊秋正用信息科技重塑傳統農業的模樣。“當時就想把學到的技術帶回農村,讓傳統農業變得更有活力。”楊秋說道,“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給我帶來的溫室智能化技術和設備,讓我的想法變成了現實。”近一年,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促進中心在這裡開展了設施農業智能化技術體系熟化推廣,集成應用了園區數字化管理系統、溫室環境智能控制、水肥藥智能調控技術體系,改變園區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模式和管理模式,構建“耕、種、管、收”全流程少人化、機械化、數字化的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幫助園區向智慧農業成功轉型。

“數字管理系統讓我能夠通過手機全面管理園區人財物產供銷等各種日常繁瑣的事務,大大提高了我的管理效率,以前各種表格弄的我焦頭爛額,採收的時間和量也總跟銷售情況對不上,影響客戶體驗。”楊秋說道。園區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涵蓋園區規劃、生產計劃、農事管理、產銷管理等多個方面,以數據流爲導向優化生產流程和資源配置,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比如,在生產種植模塊,能清晰呈現作物種植種類、面積、採收期等信息,方便管理者合理安排農事活動;產銷管理模塊則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精準營銷。

“以往,工人每天早上打開溫室保溫被,每個溫室都要人工盯着開啓,全部打開需要好幾個小時,現在通過智能卷膜卷被系統,所有溫室定時全部自動打開,還有狀態和安全監測,非常節省人工。”楊秋說道,“不過實現自動化,通過溫室裡的傳感器和各類智能裝備,系統自動控制卷膜、高壓微霧等設備,每天自動控制的次數達到數十次,原來工人僅僅就是憑經驗每天開關兩三次,大大提升了溫室環境的控制水平,這些數據我都能從手機上看得到。”溫室環境智能控制技術體系的應用,讓園區的生產環效能和生產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部署的園區小型氣象監測設備、溫室環境監測設備可實時採集溫室環境、圖像以及園區環境信息,結合環控模型可實現溫室卷被、卷膜、噴霧、補光、環流風機等設備精準聯動控制,爲農作物生長營造適宜環境,形成“一批裝備+一套模型+控制系統”的設施生產智能化體系。

“通過安裝2臺施肥機,就實現了整個園區所有溫室的水肥一體化精準施用,非常實用,成本還不高。”楊秋說道。水肥智能調控技術體系的落地,實現了園區灌溉與施肥的一體化,依據不同作物需肥規律,實現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節水節肥節藥,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還在溫室裡搭建了直播間,通過短視頻記錄作物生長過程,直播採摘場景,讓消費者親眼看到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過程。”楊秋介紹,這種“沉浸式帶貨”模式大受歡迎,農場直供的草莓、番茄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北京及周邊城市,復購率超過60%。

楊秋說道:“以前我們種地基本靠經驗,效率低、成本高,還擔心農產品質量沒保障。數字中心帶來的這些技術和設備,徹底改變了我們農場的面貌。”當被問到對未來的期望,楊秋笑着說:“希望以後能和數字中心有更多合作,引入更多先進技術,把我們農場打造成更具規模、更現代化的智慧農場。”

經測算,項目應用後節省勞動力投入20%,減少水投入11%、肥藥投入12.5%。爲深入瞭解工作背後的故事,記者採訪了數字中心技術人員,該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一直致力於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八零農夫家庭農場項目是一次重要實踐。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遇到了諸多挑戰,比如技術體系的融合難題、設備與園區實際生產的適配問題等。但我們通過不斷地技術攻關和現場調試,最終讓各個技術體系協同運作,發揮出最大效能。”談到項目的意義,他強調:“這個項目不僅提升了八零農夫家庭農場的生產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爲北京地區的小型農場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投入,探索更多可推廣的模式,助力首都鄉村振興。”

此次數字中心在八零農夫家庭農場的實踐,爲北京地區設施農業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樣本工程,有望推動更多農業園區邁向智慧農業新時代,助力首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供稿: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