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 全面開放美農產 田地剩種電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7日走訪高雄大寮農會指出,若美國稻米名列採購清單,恐爲討好川普而犧牲臺灣農民權益,呼籲政府切勿改變現行進口美國稻米規範。(摘自柯志恩臉書/柯宗緯高雄傳真)

受到美國關稅風暴影響,國民黨立委柯志恩7日指出,這波關稅讓農民生計岌岌可危,農產品替代性高,若因此導致價格競爭力下滑,出口勢必受阻,農民獲利也將大幅縮水。若美國稻米名列採購清單,恐爲討好川普而犧牲臺灣農民權益,她呼籲政府切勿改變現行採購美國稻米規範。學者則呼籲,政府不能開放美國農產零關稅進口,否則將嚴重衝擊我國農業,「難道想把農地都拿去種綠電?」

柯志恩指出,若我國從目前依WTO規定的足額進口美國稻米,轉爲降低關稅或擴大配額,將衝擊國內稻米產業及農民生計。不僅農業受創,高雄傳統產業如金屬加工製品也面臨危機。她批評,行政院880億元補貼中僅700億元用於工業,根本「杯水車薪」。

臺大農經系主任張宏浩認爲,美國提出的關稅實際目的是要解決各國的非關稅貿易障礙,談判到最後,除了關稅高低,也將着重在放寬哪些進口標準,然而農產品有別其他產業,攸關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包含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對本土農產有非常保護的措施。

張宏浩指出,臺灣近年已陸續放寬美豬、美牛進口,若政府讓美國農產零關稅進口,並在降低非關稅貿易障礙的同時加大采購力道,將嚴重衝擊我國農業,若無完善配套,恐讓維持多年的「3成糧食自給率」下跌,對國家糧食安全有深遠影響,長遠來看可能削弱我國農業基礎,農民甚至會因缺少利潤而放棄種田,「若全面開放美國農產,難道想把農地都拿去種綠電?」

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徐世勳認爲,像稻米這類商品原本就是用高關稅與配額在保護,若朝自由貿易協定、零關稅方向前進,應比照當年加入WTO時設立「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協助農民轉型,但當時編列千億,如今農業部只編列180億,明顯不足。

高雄養殖水產品輸美以吳郭魚和鱸魚爲大宗,出口總值約9600萬元,主產地彌陀、永安、路竹、湖內的總養殖面積5200多公頃。高市海洋局表示,已與行政院對接編列預算,準備輔導外銷供應鏈關聯的農漁經營者產業升級或拓展新市場。

臺灣鯛協會及業者評估,臺灣鯛輸美規模與競爭對手現階段稅率不至於受太大影響;蔬果農產品部分,嘉義縣大宗外銷品項主要銷售至日本等國,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