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信“芯”到全球“鏈”
(原標題:從海信“芯”到全球“鏈”)
圖爲海信位於黃島的智能製造工廠。(□海信集團供圖)
□ 本報記者 戴 嶽 張文婷
孫雪萌
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是全球電子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在今年1月舉辦的展覽會上,海信發佈的全球首創RGB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引得各國家電企業代表駐足。三星、索尼等家電品牌的專家更是在電視屏幕前看了十幾分鍾,手裡拿着各種儀器反覆測試技術指標,甚至掏出卡尺測量邊框間隙。
這一幕讓海信顯示事業部預研與技術管理中心總經理王燁東百感交集。
這是王燁東從業13年來,第一次在展會看到競爭對手如此認真研究海信產品。小小變化背後,是中國家電企業在技術、品牌、供應鏈等維度的系統性突破。
中國品牌在高端顯示領域實現技術反超,促使全球智能家電產業開啓“趕超”模式
於顯示產業而言,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曾被業內寄予厚望,但其產業化之路卻異常艱難。
早在2004年,索尼就曾展示過RGB LED背光技術的樣機,卻因發光效率低、色純度差、壽命短等“致命傷”折戟沉沙。
彼時,日韓企業還在家電產業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特別是在半導體顯示技術和高端家電芯片領域佔據世界領先地位。RGB LED背光技術無法產業化,導致全球顯示產業在此領域沉寂20年。
這一僵局在2025年被中國企業打破。
海信攻克的兩顆核心芯片——全球首顆RGB光色同控畫質芯片與高效RGB LED芯片,成爲破局關鍵。
全球首顆RGB光色同控畫質芯片,解決光色同控的行業難題,讓RGB顯示從0走到1。高效RGB LED芯片攻克LED三色芯片的效率、壽命、色偏、色純等問題,率先達成RGB三色背光源產業化。
事實上,在今年1月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之後,業內對RGB-Mini LED技術是否真的實現產業化仍有所質疑。
“拆!”經過內部激烈討論後,在3月舉辦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海信展示了100UX的燈板,以及背光從單色向三色演進的路徑,也迴應了行業的猜測和質疑。
“那時我們的產品還未上市,敢於把內部結構公開出來,確實是很大的挑戰。”王燁東坦言。而這背後是技術團隊領先“半個身位”的膽氣。
中國品牌在高端顯示領域實現技術反超,促使全球智能家電產業開啓“趕超”模式。
在海信發佈該技術2個月後,索尼宣佈下一代旗艦產品RGB-Mini LED電視預計於2026年上市。三星表示,今年將推出115英寸的RGB Micro LED電視。
市場調研機構評論稱,在海信已提前搶佔價格基準的情況下,三星、索尼、LG、TCL等主流廠商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全球首發性、引領性的技術創新背後是研發投入與前瞻性的產業鏈佈局。
海信視像年報顯示,在Mini LED與激光顯示兩大賽道,其研發投入持續增加,2024年研發費用爲45.3億元,佔營收的5.8%。而與RGB顯示芯片製造業單項冠軍乾照光電的合作更快地推動了技術落地。
家電產業鏈的整合讓中國家電企業更具競爭力。
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到下游市場銷售,各個企業之間通過緊密協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中國智能家電行業在世界的整體競爭力。
不僅上游芯片企業,燈條企業、封裝企業、面板企業、濾色片企業等鏈上企業也在升級中“吃”到集羣效應的紅利
技術突破的能量,在產業鏈條上層層傳導。
技術破壁需要產業鏈協同。RGB-Mini LED中紅色LED難題的攻克,就得益於海信與乾照光電的技術共研共創。
2023年1月,海信視像發佈公告稱,公司已累計投資乾照光電16.05億元,持有22.88%股份。海信視像成爲乾照光電的最大股東,而這也成爲產業鏈升級的轉折點。
——從產業鏈看,這將Mini/Micro LED產業佈局延伸至產業鏈上游的芯片領域。
——從技術看,依託乾照光電自研的高性能RGB-Mini LED發光芯片,一舉攻克了三原色LED在商業化應用中的障礙——光電轉換效率、使用壽命、色彩偏移和色域純度。實測數據顯示,新型發光芯片的綜合能效提升15%,使用壽命顯著延長,同時實現更純淨的色彩表現。
——從經營看,2023年開始,乾照光電Mini LED背光芯片收入同比增178%,扭虧爲盈,實現淨利潤0.32億元。2024年其淨利潤進一步擴大至0.96億元。而此前,乾照光電經歷了連年虧損。
與上游芯片企業一樣,燈條企業、封裝企業、面板企業、濾色片企業等鏈上企業都在產品升級中“吃”到了產業集羣效應的紅利。
海信顯示事業部供應鏈管理部總經理王立強給記者舉了個例子:2024年海信電視和智能家電產業鏈上游的所有配套燈條供應商合作額均明顯提升。
這種產業鏈的引力,不僅帶動了上游企業的技術革新,還吸引了衆多供應商落地山東。
作爲山東智能家電產業的龍頭企業,海信的技術磁吸效應在山東構建起產業鏈集羣。“海信以技術創新爲內核,以開放共贏的生態理念爲紐帶,以大規模的市場需求爲基石,來吸引資源匯聚。”王立強說。
對於海信而言,優化供應鏈佈局,吸引上游供應商來配套合作,能夠確保供應鏈的緊密集成。
海信正在加速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準時制生產(JIT)及寄售模式的轉型,以提升供應鏈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實現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的決策鏈路。
2024年,帶動25家產業鏈企業來青島投資或擴產;2025年上半年,已有8家企業赴山東投資,投資金額同比增長105%。
智能家電產業鏈聚合的優勢正凸顯。市場調研機構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電視市場出貨量達到2.08億臺。市佔率方面,三星的銷售額佔比達28.3%,排名第一;海信系電視出貨量份額佔14%,全球市場排名第二;TCL則緊隨其後。
這已經是三星連續十九年登上全球第一電視品牌的寶座。不過,位於二、三位的中國品牌追趕速度明顯加快。業內人士表示,海信和TCL在海外市場的成長速度迅猛,已經在一些尺寸的機型上超過三星,預計2025年兩大中國品牌和三星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秘書長張劍鋒表示,我國家電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強大的製造能力、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如今,家電企業增強芯片自研能力,也增強了我國在半導體細分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帶動顯示產業鏈上的40餘家供應商企業出海,出海品類涵蓋光學模組、背光模組、結構件等
自2018年開始,一家新材料公司總經理劉明(化名)頻繁往返於青島和墨西哥城市蒂華納之間。
“海信收購了位於墨西哥的夏普工廠,建立了海信最大的海外工廠,我們也跟過去配套供應包裝材料。小企業出海不易,依託海信,我們少走了彎路。”劉明說。
該新材料公司位於墨西哥的工廠就設在海信當地產業園中,海信不僅爲企業提供了穩定的訂單,還免收了部分廠房租金,並且幫助其協調日常管理、招聘等事務。
7年時間,其墨西哥工廠員工從最初的十幾人,擴大到如今的200多人,訂單量也比出海前增長了一倍多。
這與海信的全球市場佈局密切相關。海信在2006年提出“大頭在海外”的發展戰略。
然而出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初期,海信不僅面臨文化差異、團隊管理等挑戰,在尋找穩定的供應鏈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海信也因此獲得一個清醒的認知:出海不能單打獨鬥,必須有配套的供應鏈一起抱團遠征。
目前,海信已帶動顯示產業鏈上的40餘家供應商企業出海,出海品類涵蓋光學模組、背光模組、結構件、包裝材料等。
這些企業不僅深度融入海信的全球供應鏈網絡,也憑藉在海信項目中積累的國際經驗、認證資質和口碑獲得了更多海外客戶的青睞,實現企業國際業務的多元化拓展。
“現在不單單爲海信供貨,也拓展到其他知名企業,如富士康、谷歌、微軟等。我們在墨西哥的另一個城市瓜達拉哈拉也建了工廠,現在國內外業務量基本五五開。”劉明說,今年海信宣佈將在泰國建立工廠,不久前他也去泰國專門考察,準備跟着海信,向東南亞市場進軍。
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凝聚力的雙重作用,催生出海新模式。
以海信爲例,目前其在全球設有30所研發機構、36個工業園區和製造基地、64個海外公司和辦事處,形成歐洲、美洲、東盟、中東非、亞太和中國區——全球“5+1”區域中心的研產銷一體化佈局。
劉明的墨西哥工廠訂單翻倍,得益於全球高端電視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高端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44%,銷售額增長35%。而這一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並非來自傳統霸主三星等日韓企業,而是中國彩電軍團——海信和TCL。憑藉“Mini LED+超大屏”的組合拳,海信一季度高端電視出貨量份額從14%飆升至20%。
在全球電視需求下滑的當下,這種佈局模式可以讓中國企業基於全球前沿技術來規劃定義產品,基於全球生產能力和供應鏈來提升製造與交付效率,基於全球市場開展產品營銷與品牌營銷。
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認爲,與過去相比,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成爲我國家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推動出口回暖和增長。正是憑藉供應鏈體系完善、產業集羣效應明顯等優勢,我國家電企業的出海正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