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段”到“全鏈”:高壓項目的認知蛻變
在高壓項目中,傳統的分段開發模式常常導致效率低下和問題頻出。本文通過一個限時一個月完成的高壓項目案例,詳細剖析了分段開發模式的弊端,供大家參考。
———— / BEGIN / ————
年後,我帶着一個項目組,一頭扎進客戶單位駐點開發。這位客戶可是出了名的“急性子”,,限時一個月,就得做出別家半年才能搗鼓出來的產品效果。
出發前,軍令狀都立了,不成功便成仁。
銷售團隊也沒閒着,全國到處給客戶宣傳介紹,這意味着我們必須在一個月內把產品弄出來,一點退路都沒有。
在這個感覺被裝進“高壓鍋“裡的項目中,項目開發一開始就陷入了老套路。我們把產品功能拆得七零八落,就像把一塊大蛋糕切成了無數小塊,前後端開發人員各領一塊。
可這個項目不一樣啊,得用大模型,除了常見的工程開發任務,還得和算法團隊配合,給算法提需求,讓他們進行大模型訓練調優。
這就好比兩條線並行,一條明線是我們在客戶現場駐點的功能開發項目組,像一羣忙碌的工蟻;另一條暗線是算法團隊在實驗室搞模型優化,如同神秘的魔法師。
項目工期緊,壓力大,大家各領一攤事之後,立馬就開幹了。幾乎每天都是加班加點的,辦公室裡燈火通明,鍵盤的敲擊聲和討論聲交織在一起。
團隊裡的“急先鋒”軍總,每天頂着黑眼圈,噼裡啪啦鍵盤不慌不忙的找問題。研發大佬“兵哥”,一到晚上10點就宣佈,他腦子已經糊塗了,再給他提問題,他就脫口而出“要死了……”,這簡單的三個字,道盡了大家的疲憊和無奈。
但是,真正讓我崩潰的是,上線前一週集中爆發的”連環雷”,問題就越像爆米花一樣,噼裡啪啦全爆出來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
前期,因爲是大家各自負責一塊任務,等快到上線前一週,大家開始集中交付做測試驗證。這一下子,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A、B、C、D、E做的任務都有問題,這也正常,還沒見過哪個程序員交出來的東西不出bug。
問題是:B的任務出的問題,說是A那邊給他的東西就有毛病;C做出來的有問題,排查下來是B提供的東西不對。
這場景,現在想想都覺得很好笑。
好比是要修一條10公里的高速公路,分成了5段,每個人負責一段。就算是中間這一段修好了,只要第一段路沒有修好,車子還是跑不起來。
更離譜的是,前期根本沒考慮到每段路中間的“銜接”問題,沒人管。B 說這是 A 的事兒,A 說這應該是 B 來做。一個新任務出來,就開始來回扯皮、相互推諉,跟踢皮球似的。
領導一看,嘿,整個工程幹得熱火朝天的,產品經理忙得腳不沾地,一會去溝通鋪路基的事兒,一會被 B 拉去討論搭橋,一會又參與到 C 的打通山體隧道問題中。
看起來整個工程已經修好了很多,但實際上每一段路都修的不合格,到了規定時間,根本通不了車。
爲什麼會這樣呢?
A 工程師遇到問題,只會去找產品經理討論,B、C 工程師都忙着修自己的路段,沒空搭理。可產品經理又不懂具體施工技術,只能瞎指揮。結果呢,A 工程師爲了趕工或者省事,就選一些臨時解決方案,甚至偷工減料,做出來的工程能合格纔怪。
而產品經理呢?
每天是忙的焦頭爛額,一會研究下如何鋪路,一會思考下怎麼搭橋,還得去調研下如何打洞。一通忙活下來,大部分問題都解決不了,事項一多,腦子根本就不聽使喚,給出來的都是臨時的、簡易的方案。
我應該算是項目經理的角色,在項目過程中,除了盯着大家認真幹活,就是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偶爾提供一些情緒價值,買點吃的,開個玩笑,活躍下氛圍,打氣加油。
直到項目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按時上線,我再也沒有心思開玩笑。那一天,和項目組的人員討論到凌晨,我才意識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問題就出現當前這種做項目的模式上,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把整個工程分成五段路來修,導致大家各管一段,看起來這種方式速度更快。但實際上,每一段路最後都沒有辦法達到驗收標準。車子根本開不起來。
怎麼辦呢?得改!
我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一段一段路修。別再搞那種切分任務快、大家各自爲戰的項目模式了。整個項目組集中資源,一個任務一個任務地解決。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
首先,同樣的時間工期,至少可以保證整個路段80%是可以通車的,不會像分段建設那樣,最後車子一公里都跑不了。
就好比之前有個類似項目,採用傳統模式,到了交付時間,各個模塊拼湊起來,漏洞百出,根本無法正常運行。而採用“全鏈貫通術”後,我們集中精力先完成核心功能,就像先修好主幹道,保證基本通行,後續再逐步完善其他路段。這樣至少能讓客戶先看到部分成果,增強信心。
其次,遇到問題,大家可以齊心協力想解決方案,把問題處理得更徹底,方案也更合理,避免以後給自己挖坑。不然路是匆匆修好了,以後就得長期維修。
再者,能減少內部消耗,避免出現銜接路段沒人管的問題。
以前因爲銜接問題,不同模塊之間數據傳遞經常出錯,導致大量時間浪費在排查和修復上。採用“全鏈貫通術”後,大家明確各自在整體中的位置和職責,就像道路施工中的各個環節緊密配合,數據傳遞順暢,效率大大提高。
最後,項目的驗收可以提前,修好一段路就驗收一段,不用等到最後每段都修得差不多再去驗證,結果每段路的問題都來不及修補。這不僅可以提高項目的效率,還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問題積累到最後無法解決。
項目管理之路,道阻且長,沒有在這重高壓之下,根本沒辦法深刻認知到過往項目管理的問題。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有效的經驗,但,對於我,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肖武林,作者: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