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高村的蛻變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三伏天暑氣蒸騰,漫步江西贛州信豐縣鐵石口鎮,只見圩鎮街道整潔靚麗,商鋪林立;鄉村田間,白牆黛瓦映襯綠樹濃蔭。

強基固本“硬核”轉身

“以前六七名村幹部擠在兩間破舊辦公室裡,村民來辦事連站腳的地方都難找。”回憶起過去的窘境,鐵石口鎮壩高村黨支部書記張錦輝感觸頗深。2023年,該村被列爲“軟弱渙散村”,這根“刺”深深紮在幹羣心上。

鎮黨委開出精準“藥方”:班子調整優化,35歲以下、大專學歷以上年輕幹部從1人增至3人;村部自籌近10萬元,搬進了基礎條件更好的場所。“環境好了,隊伍強了,幹勁足了,村民的笑容自然就多了。”張錦輝說。壩高村的蛻變是鐵石口鎮發展的縮影。

四年來,該鎮堅持“兩級書記抓振興”,將黨建促振興作爲硬指標考覈。一方面,深化“三化”建設,實施“1212”後備工程,儲備村書記梯隊人才28名;另一方面,通過“老鐵大講堂”培訓幹部1440餘人次,組織赴大灣區等地學習取經,鍛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產業煥新,“綠金”登場

在鐵石口鎮江背村的田野裡,收割機轟鳴,一片繁忙。“種糧有補助,大戶帶小戶本是好事。但這天氣反覆無常,早稻收割後沒太陽曬乾,發芽黴變損失就大了。”站在田埂上,村黨支部書記、種糧大戶陳清梅指着剛收割的稻穀說,“現在好了,鎮裡幫建了烘乾廠,解了燃眉之急,方便了農民,更壯大了村集體。”2024年,江背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2萬元,比2021年增長近50萬元。放眼全鎮,有3個村突破50萬元,7個村超30萬元。

產業的鉅變源於思路的革新。鐵石口鎮果斷摒棄依賴資源的“老路”,走上新產業發展“新路”:工業上“南融北接”,推動水泥、建材等傳統企業技改升級、綠色發展,同時招引榕閩建材等新企業快速落地投產;農業上立足特色,精心實施“億萬千百”工程——壯大年產值近10億元、輻射帶動數千人就業的“中國紅瓜子之鄉”產業;打造萬畝富硒水稻基地保障糧食安全;建設千畝花卉苗木基地瞄準大灣區市場;發展多個百畝蔬菜直供基地,讓“菜籃子”鼓起“錢袋子”。

荒山披綠,鄉風潤心

“以前的鐵石口,到處是煙囪、煤灰、礦山,整天濃煙滾滾,真是‘天上灰濛濛,地下黑溜溜’。”年過七旬的老黨員張大爺對過往記憶猶新。如今,漫步鎮村,最直觀的感受是:礦山復綠了,空氣清新了,村莊變美了,遊人也多了。“荒山禿嶺”正蛻變爲令人心曠神怡的詩畫山鄉。

這背後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該鎮投入300多萬元,完成9000餘畝低效林改造和200餘畝礦山生態修復;更妙的是“變廢爲寶”,盤活原煤炭產區近30畝閒置土地,吸引鄉賢投資1000萬元建設智慧養雞項目,真正把“人人嫌”的廢棄地變成了“風景獨好”的“聚寶盆”。環境“硬件”升級同步進行:整治危舊房屋近800棟,硬化村組道路近150公里,新裝路燈500餘盞,打造了一批和美鄉村示範點。

鄉風文明“軟件”也在同步提升。該鎮依託當地深厚的紅色底蘊,精心打造紅色教育旅遊路線,每年組織黨員幹部、學生接受精神洗禮。基層治理更有效能,18個“老鐵調解室”以鄉情爲紐帶化解羣衆“煩心事”;“孝老食堂”“四點半課堂”覆蓋所有村(社區),易記易行的村規民約引導文明新風尚。如今,在鐵石口鎮嶄新的籃球場上、整潔的公園裡、豐收的田野間、忙碌的車間中,處處可見村民奮鬥的身影。(肖秀節、王鳴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