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從領先全球到進入全球

旺報社評

前言:兩岸隔絕超過10年,大陸10年來雖面臨一些困難,但在經濟、科技應用與社會文明等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本報將陸續推出「中國9個世界第一」系列社評,探究中國的進步與對臺灣和世界的意義。

談到行動支付,許多初次到大陸的人都大爲讚歎,只要拿着手機,從購物、用餐、搭乘公車、地鐵、打車,甚至醫院繳費,手機一掃全部搞定。不僅大城市能享受這種便捷,鄉村小商店、農民賣土特產,都可以使用行動支付。

軟硬體進步 勇於試水溫

大陸外籍生票選中國「新四大發明」,入選包括高鐵、掃碼、共用單車、網路購物,後三項與行動支付技術相關。其實「新四大發明」都不是大陸首創,卻在大陸蓬勃發展。

2023年底大陸行動支付普及率86%,美國、德國都不到50%。2024年大陸行動支付市場規模約580萬億人民幣,預計2029年將破1100萬億,年複合成長率12.89%。大陸行動支付不僅規模大,應用技術更是領先,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網站稱,中國行動支付技術在許多方面已成爲全球的標準。

支付是經濟活動重要的一節。所謂行動支付,指消費者利用手機等進行電子支付,將互聯網、終端設備、金融機構結合起來,形成新型的支付體系。行動支付在歐美與臺灣,發展都非常緩慢,中國大陸卻異軍突起,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爲歐美國家及臺灣已養成使用信用卡的習慣,信用卡支付體系發達,對電子支付的需求並不迫切,對其安全、隱私風險也較爲顧忌;大陸尚未進入信用卡階段就迎來了互聯網、智慧手機、網購大發展時代,包括行動支付在內的電子支付以高效便捷、低成本徵服民衆,於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成燎原之勢。

二則歸功於大陸相關硬體與軟體的進步。大陸自90年代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互聯網與通訊基礎建設快速發展,西北高原、西南邊陲都能方便上網。加上本土品牌智慧手機崛起,功能強、性價比高,人人都能擁有智慧手機。

最關鍵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一批先行者勇於試水溫,緊跟着網購、網約車等需求推出技術創新,2011年後陸續推出掃碼支付、電子紅包等,於2018年前後迎來行動支付大爆發。隨着大陸電商出海、大陸游客出境旅遊,大陸企業紛紛搶進跨境行動支付賽道,以技術出口、與本地企業合作等方式,在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紮根落地,形成席捲全球行動支付市場之勢。

政策成助力 企業大步走

隨着大陸經濟發展與整體科技的進步,行動支付技術持續進步,支付方式從「掃一掃」進步到「碰一碰」,從「掃碼」到「刷臉」,從限定綁大陸卡到可以綁境外卡,從民企主導到銀聯入場、人行推出數位人民幣支付,大陸行動支付一直在升級進步的路上。

大陸官方先試先行、先發展後監管的政策路徑,給了行動支付做大做強的空間。在發展數位經濟、數位金融大政策下,大陸各級政府鼓勵企業大膽創新,推動「互聯網+」全民創新創業,直到掃碼支付成熟才立規監管,給了企業充分探索的空間。

大陸行動支付普及,提升了支付效率並帶動消費增長,技術創新不斷創造數位消費的新業態與新場景,創造拉動內需的作用,也讓外人入境旅遊更方便,行動支付成爲大陸高品質發展、高水準開放的名片。

大陸商務部2024年鼓勵電商平臺創新雲計算、行動支付等數位化產品和服務,期能加強遠端交付能力,開發海外市場,讓中國行動支付走向全球。此一政策不容小覷,一方面可以成爲大陸與其他地區合作的新增長點,以行動支付爲支點,撬動世界互聯互通和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將發展滯後地區納入全球數位金融體系,助力銀行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小微業者能方便享受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