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阪世博談科技東昇西降
(圖/本報系資料照)
4月中爲期半年的2025年世博會在日本大阪開幕,今年度的主題是「讓生命閃耀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8位日本頂尖專家透過各自的視角,在「主題展館」中傳遞以「生命」爲中心的核心概念。
更吸睛的是「未來社會展區」,展示最尖端的多樣科技,像智慧城市新交通,融合自動駕駛與行駛中充電技術的「EV巴士」,以及連結會場內外兩點的「空中飛車」;數位技術的自動翻譯、AI導覽、網路系統無縫切換等最前沿數位技術;還有虛擬互動,可以透過3D圖影還原世博展館與活動,讓觀衆在虛擬空間中參觀展覽、與他人交流互動。
東方國家在近代科研發展上落後於西方。18世紀末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隨後西歐與北美國家迅速跟進,而當時的東方國家普遍處於封建體制內,現代自然科學未能有效傳播。當時歐美列強對亞洲、非洲、拉美進行殖民掠奪,導致東方經濟體系被瓦解,許多東方國家被迫依賴西方輸入技術與制度,無法建立自主的科技體系。
然而,近年東方國家迅速崛起,憑藉政府主導、教育普及與人口紅利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體系。日本從明治維新後引入西方科學精神,臺灣與韓國則在20世紀下半葉建立完整的科研架構,在製造業、供應鏈整合、半導體科學等方面領先全球。中國更善用後發先至來迎頭趕上,像「863計劃」、「973計劃」、「雙一流建設」與「科技強國」戰略推動國家在量子科技、半導體、生物醫療等領域迅速追趕。
進入21世紀後,東西方科研的差距不再如以往明顯,許多東方國家在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已與西方並駕齊驅,甚至部分領域領先。在人工智慧(AI)領域,美國的OpenAI、Google DeepMind與Meta AI掌握核心演算法與開源模型平臺,但中國、日本、韓國的企業與研究團隊在語音辨識、視覺處理、智慧城市等應用領域推進快速。例如中國的語音辨識系統(如科大訊飛)與監控技術在全球廣泛應用。
在量子科技方面,中國的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與量子計算機「九章」取得全球矚目的成果,美國則在Google與IBM等企業推動下持續優化量子晶片架構。日本長期在超導體與低溫物理研究中保持強勢地位。生物醫學方面,美國在基因編輯(如CRISPR)、mRNA疫苗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導地位,但中國、韓國與印度亦在新藥研發與疫苗生產上進步神速,並大量供應全球市場。
至於在航太科技方面,美國SpaceX實現可回收火箭並啓動火星探測計劃,而中國完成火星探測、月球採樣與建造「天宮」空間站。日本JAXA則致力於深空探測與小行星研究,技術細緻精準。
反觀西方國家數理教育逐漸從傳統教學轉向注重軟實力與創造力,這種轉變雖有啓發作用,但也導致基礎科學素養下降。高教資源分配不均,頂尖大學與普通學校之間差距巨大,形成「科研貴族化」現象。許多造訪歐洲的亞洲遊客常會驚訝於當地生活科技的落後。歐盟國家在AI的表現乏善可陳。
當今世界正處於科技與產業深度轉型的關鍵時期,東西方科研的競爭已是不同制度、文化與策略之間的深度較量。西方科研在自由探索與原創發展上仍具優勢,東方則以高效率與集中資源展現快速追趕能力。
未來的科研發展將不僅取決於資金與技術,更取決於社會的開放性與教育的創造性。東方有望在全球科研地圖上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作者爲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