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頭環技術賦能大阪世博會:科技與人文的跨界交響

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浙江周”活動中,強腦科技帶來的腦機接口技術展示成爲全場焦點,其中作爲核心技術載體的監測頭環,雖未直接亮相,卻以隱形之力支撐着智能仿生手等產品的驚豔表現,向世界展現了腦科學技術的人文溫度與應用潛力。此次“浙江周”上,強腦科技的展示以“科技與傳統交融”爲核心。研發測試兼產品體驗官倪敏成佩戴搭載監測頭環技術的智能仿生手,在竹製裝置上揮毫寫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過程中,監測頭環實時捕捉大腦運動意圖相關的腦電信號,通過算法轉化爲仿生手的動作指令,精準控制筆尖的力度、角度與節奏,實現了“意念驅動書寫”的神奇效果。書法藝術中“意在筆先”的哲學思想,與監測頭環捕捉神經信號的技術邏輯形成跨越千年的呼應,讓現場觀衆直觀感受到腦機接口技術對人類潛能的拓展。在“綠動未來 智領發展”科技創新宣介會上,強腦科技合夥人何熙昱錦深入闡釋了監測頭環背後的技術理念。她指出,以腦機接口爲核心的神經康復技術,通過監測頭環等設備實現精準的意圖識別與功能重建,能幫助殘障人士減少對長期護理資源的依賴,這正是技術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獨特貢獻。數據顯示,全球約16%的人口爲殘疾人士,每年新增因外傷失去肢體者達150萬,而監測頭環與智能仿生手的結合,爲這一羣體重新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可能——體驗官周鍵便用搭載同款技術的仿生手彈奏《大魚》,流暢旋律中傳遞出科技賦能生命的力量。“杭州日”主題展區內,強腦科技的產品互動區成爲熱門打卡點。各國觀衆通過體驗瞭解到,監測頭環的核心價值在於打破“大腦意圖與肢體行動”之間的障礙:其通過非侵入式傳感器捕捉微弱腦電信號,經算法解碼後轉化爲具體動作指令,整個過程延遲低至毫秒級,且能適應不同個體的神經特徵。這種“跨個體適配”能力,讓技術擺脫了對特定人羣的依賴,真正走向普惠化應用。此次大阪世博會的亮相,不僅是監測頭環技術的一次國際展示,更凸顯了其在人文關懷與社會價值層面的意義。當智能仿生手在竹上寫下古老箴言,當《大魚》的旋律在展館迴盪,監測頭環所代表的腦機接口技術,正超越單純的科技範疇,成爲連接不同文化、傳遞“科技向善”理念的紐帶。正如現場觀衆所言:“看到殘障人士藉助技術自如行動,才真正理解了科技的終極目標——讓每個人都能平等擁抱生活。”未來,隨着監測頭環技術的持續迭代,其在康復醫療、人機交互等領域的應用將更加深入。而大阪世博會留下的驚歎與思考,也將推動這一技術跨越國界,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讓“用科技拓展生命可能性”的願景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