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藥領域看東昇西降
(圖/美聯社)
近年來,全球製藥產業格局正在悄然轉變。大陸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二,在研創新藥佔全球30%,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海外授權總金額已接近660億美元,顯示全球市場對大陸創新藥的認可。若以創新藥的研發速度、臨牀試驗規模與市場潛力來衡量,中國的崛起與歐美的相對停滯,正映照着「東昇西降」的大趨勢。
首先,在研發投入方面,歐美雖仍然佔據總量優勢,但中國的追趕之勢已不可忽視。根據公開數據,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增幅超過兩位數,且國家政策與資本市場持續加碼,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過去中國以「學名藥」、「仿製藥」爲主,如今逐步轉向原創藥與突破性療法。從PD-1抑制劑到CAR-T細胞療法,中國企業的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甚至部分定價與適應症範圍優於歐美藥企。
其次,在臨牀與市場層面,中國具有無可比擬的規模優勢。龐大人口基數與相對完整的醫療體系,使新藥臨牀試驗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數千甚至上萬病例的數據收集,效率遠高於美國與歐洲。這不僅加速了新藥審批,也使中國逐漸成爲跨國藥企必爭的臨牀試驗基地。與此同時,中國的醫保談判機制也在加速創新藥的普及,令患者受益的同時,爲本土企業提供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相反地,西方藥企的成本壓力正在逐年增加。美國FDA審批流程趨嚴,研發成本高企,外加專利過期潮來襲,巨頭公司只能透過併購維持成長。歐洲則因市場分散、價格壓制,對創新藥的投資意願不若以往。與此同時,東方卻以「速度與規模」突破,雙邊差距正在逐步顯現。
此外,美國頂尖藥企收入超過一半的藥品在未來4年專利都將到期,而中國藥企的創新藥卻都是剛剛獲批的。事實上,中國在創新藥領域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2015年中國大陸進行了藥監改革,至今從海外迴歸的生物技術人才已超過5萬人。無論是在人才、成本還是產品競爭力上,中國都擁有巨大優勢。
這樣的優勢也反映在一些統計數字。2015年美國臨牀腫瘤協會的年會報告上中國創新藥只有1個,到了2024年卻有73個之多;在抗體偶聯藥物領域,2024年披露的ADC藥物共有184種,大陸就佔了89種;2010年全球合成生物醫學領域的高引用量論文數,中國佔比是13%,美國佔比是45%。但到了2024年,中國佔比升高到31%,美國則降低至28%。
當然,中國創新藥領域仍有挑戰,如原創性不足、國際認可有限、以及高端技術仍依賴部分西方供應鏈等。但若從大趨勢觀察,中國已從「追隨者」轉向「領跑者」,並正在逐漸改寫、定義新藥研發的遊戲規則。
創新藥領域的此消彼長,正是「東昇西降」的縮影。東方的速度、規模與政策導向,將使其在未來十年內有望成爲全球創新藥的重要中心。這場變化,不僅是產業格局的轉移,更是國際力量版圖重構的深層反映。(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