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崛起!看「東昇西降」 掌握關鍵因素不迷失

▲人類歷史長河中,從過去西升東降,到現在東昇西降,都有其重要的關鍵變因,看懂關鍵因素纔看得到發展趨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過去的西升東降,到現在的東昇西降,都有其重要關鍵。本文就是探討在過去六百年,關鍵因素轉變導致歷史的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抓住關鍵因素,纔看得到歷史發展的趨勢,纔不至於在滔滔的歷史洪流中迷失。

西方的啓蒙運動與工業崛起

自1400年以來,西方世界經歷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與技術變革,這些變革促成了西方的快速崛起。啓蒙運動(Enlightenment)催生了理性主義(Rationalism),鼓勵人類以理性與科學探索世界,擺脫了傳統宗教與君主專制的桎梏。隨之而來的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讓歐洲涌現出一大批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伽利略、笛卡兒等,他們的研究爲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奠定了基礎。

工業革命自18世紀中葉起在英國率先展開,蒸汽機的發明、機械化生產的應用,使得西方經濟生產力大幅提升,並開啓了全球性的航海與殖民運動。西方列強如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利用船堅炮利四處擴張,掠奪資源,建立殖民地,使歐洲經濟迅速擴張。

▲ 西方國家崛起於工業革命。(示意圖/路透社)

這一連串的發展,使歐洲在17至19世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爲全球經濟的領導者。之後兩次世界大戰,戰場都在歐洲,削弱歐洲各國的經濟實力,然而美國不但避過兩次大戰的蹂躪,反而藉此大力發展經濟,成爲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東方的農業社會與封閉結構

與此同時,東方世界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社會的運行模式之中。因農業高度依賴天候,形成「看天吃飯」的生產模式。但東方文化,尤其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注重反求諸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漸進模式,加上「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使東方國家人民顯現溫良恭儉的特性,社會則是「超穩定結構」的向前邁進。

明清兩代雖然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精細的社會結構,但整體仍舊處於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中。到了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西方接觸,使得科技與經濟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在全球競爭的格局下,逐漸處於被動挨打的困境,最終無法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

東方經濟的崛起

戰後東方國家開始採取現代化的經濟政策,逐步擺脫傳統農業社會的束縛,進入工業化與科技化的發展道路。首先日本在二戰後,雖然戰敗,但透過美國的扶持與自身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實施技術創新與出口導向的經濟戰略,迅速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東方國家在二戰後,開始進入現代化,逐步擺脫傳統農業社會的束縛。(示意圖/路透社)

臺灣則在戰後先採用計劃經濟的規劃,逐步以農業培養工業,之後也採用小型開放的出口導向政策,1970年代更啓動「十大建設」,透過進口替代,發展重化工業。1980年後,以教育普及、科技引進及研發逐步進入高科技產業,奠定了今日半導體產業世界龍頭的角色。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透過市場經濟改革與全球化參與,成爲全球製造業中心,經濟總量迅速逼近美國。

歸納東方經濟體崛起的因素,除了東方儒家文化的共同浸潤,尚有三大因素:人民勤奮、注重教育與科技、政府因勢利導的產業發展與出口導向政策。

雁行理論

東亞經濟的發展還有一重要的現象就是「雁行理論」。這裡談的就是部分東亞國家的發展過程。以日本爲雁頭,其次爲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其後是中國與東南亞的亞洲五小虎(包含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

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着亞洲四小龍接棒,開始產業的發展;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某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中國或五小虎等地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西方國家近幾十年陷入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困境,出現經濟競爭力下降,打破強勢壟斷全球經濟命脈的局勢。(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西方的衰退

相較於東方的崛起,歐洲與美國卻在近幾十年陷入了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困境。歐洲國家過於強調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實施大政府、高福利、高稅收的經濟政策,使得創新與投資環境受限。例如法國與德國的過度監管,使企業失去競爭力,而福利主義則造成勞動動力萎縮,經濟成長趨緩。同時,歐洲普遍存在仇視市場、仇視資本的氛圍,削弱了企業家精神。

美國則是先得利於全球化,造成產業外移,導致大量工廠關閉,工作機會流失,進而引發社會問題。美國的傳統制造業中心,如底特律、匹茲堡等地及廣泛的「鐵鏽帶」(Rust Belt)就是最好的寫照。再加上享樂主義、治安惡化、毒品氾濫,使得美國的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高科技產業雖然保持領先態勢,但高階晶片必須仰賴臺積電,而Deepseek 的橫空出世,也打破西方大型語言模型的壟斷地位。

結論與臆測

現在東昇西降的趨勢,反映了不同文明與制度的演變結果。西方在近幾個世紀透過科學、工業與殖民獲得了全球領先地位,但由於過度依賴福利與監管,導致經濟活力減弱。反之,東方國家在二戰後憑藉教育改革、科技發展與政府主導政策,迅速崛起。

▲全球經濟現在呈現「東昇西降」的趨勢,世界重心已從西方轉移到東方,如何因應局勢再進化,是世界各國重大課題。(圖/路透)

東昇西降的結果也將顯示,世界的重心已經從西方轉移到東方,東方國家有更大的話語權,很多全球規範、秩序也將由東方國家主導,西方再也無法憑藉過去的模式維持其霸主地位。

未來的全球格局的再進化,將取決於各國能否適應新的經濟與科技環境。西方若能重新激發市場活力,降低監管與福利負擔,仍有機會重新振興經濟。而東方則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確保長期競爭力。在全球經濟競爭加劇的時代,各國唯有不斷適應與創新,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