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請給每一個走向曠野的人以掌聲
辭職去看世界的人很多,但顧少強只有一個。當年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夜爆火網絡,她成爲追求自由的代言人。她的獨特性就在於,清晰而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我們所身處的環境中,做出一種不同於大多數人的選擇,然後大聲說出來,是需要勇氣的。
也正是因爲這份不顧忌別人目光的個性化表達,顧少強從辭職那一天起,其實就飽受爭議,活在被打量、被審視的目光中。當然有人欣賞她的灑脫和想走就走的大氣,尤其是在“內卷”和“牛馬”成爲高頻詞彙的當下,也不乏有人自始至終都帶着偏見和質疑。當10年後回到河南她開始的地方時,問題隨之而來:顧少強後悔了嗎?
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那麼友好,頗有一絲“我早就知道是這樣”的意味。可能每個人的立場和共情點不一樣,至少在我看來,顧少強沒有什麼好後悔的,這甚至就是個僞命題。寫下這10個字決定辭職時,顧少強在老師崗位上工作了11年之久,她還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想換一種活法,於是就勇敢地走出了這一步。這顯然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非一時衝動。
不要忘了,顧少強的專業是心理學,有着比一般人更強大、更豐富的內心世界。一個有着多年工作經驗和知識儲備的成年人,做出一個決定之前,一定是做好了心理建設,對未知的將來有着充分的預期,哪裡來的後悔?
10年中,顧少強去過成都、重慶、杭州、紹興等地,還有烏鎮、南潯古鎮、街子古鎮,住過8人間的青旅,在環境宜人的古鎮定居,開了客棧,當了老闆,同時還收穫了愛情,生下了孩子……該有的都有了,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這正是許多人的願望。
人們問出“顧少強後悔了嗎”這個問題,其實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之上,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在他們眼中,顧少強被理想化、完美化甚至工具化,你不是想走就走,要去看世界嗎?怎麼中國都沒走出,就停了呢?其實這正是顧少強的可貴之處。所謂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不被生活禁錮,不被他人的觀念綁架,遵循自己的內心,隨時出發,隨時停止,接受一切結果,正是自由的本意。
還有一種偏見是,按照世俗的標準,顧少強的人生是失敗的,她當年的決定是盲目的。評論區裡,有人擔心她是否有住房,有人擔心她是否繳了社保,快到退休年齡,老了會很慘……說實話,看到這些評論,我感到很悲哀。首先,顧少強一直在工作,生活保障完全不需要別人來操心。其次,很多人對成功的定義未免太過狹隘,總是用一種極其世俗和單一的標準來衡量。除房子、收入、社保之外,豐富的人生閱歷、自由奔放的靈魂,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是顧少強對抗平庸、對抗模式化生活的宣言。人生有軌道和曠野,無所謂對錯,顧少強堅定地走向曠野,擁抱更多可能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人生選擇,我們很多人做不到,但要懂得欣賞和祝福。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劉自學
終審 編委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