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勇氣 諾貝爾經濟獎的啓示
(圖/路透)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3位以「創新與經濟成長」爲研究核心的學者──莫基爾、阿吉翁與郝伊特。這並非一場單純的學術皇冠加冕,更像對當代全球經濟發展的反思:在人類焦慮於AI、氣候與不平等加劇的時代,是否還理解「成長」的真正意義?
3位學者的研究指向同一個問題:爲什麼人類在漫長曆史中幾乎停滯不前,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卻能維持200多年的持續成長?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是歷史的例外。
首先,知識累積的重要性,從「知道怎麼做」到「知道爲什麼」。莫基爾的貢獻,在於讓我們重新理解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知識結構的革命。他提醒:真正的創新不只仰賴天才,更仰賴一個「容忍失敗」的社會環境。英國在18、19世紀能引領工業革命,並非因爲資源豐富,而是社會制度允許試錯與鼓勵改良。反省當下,當社會因保守與恐懼而拒絕冒險,成長的引擎將隨之熄火。
二、創造性破壞是成長的雙面刃。阿吉翁與郝伊特提出「熊彼特式成長模型」,指企業爲壟斷利潤而不斷研發新技術,新的創新取代舊技術,舊企業消失,新企業崛起。這樣的循環伴隨破壞,卻是經濟永續成長的必要條件。理論的深意在於,揭示經濟的繁榮不可能沒有風險與淘汰,但社會的挑戰是如何管理破壞,使其轉化爲整體的進步而非災難。
三、制度與文化如何讓創新得以呼吸。3位得獎者的研究回答了更深層的問題:「創新爲何在某些社會能生根,在另一些地方被扼殺?」工業革命能誕生於西歐,是因爲有包容的制度開放環境:思想海闊天空、意見能辯論、議會能協商及資本能流動。當市場集中度過高、創新被壟斷,或政治結構保護既得利益,創造性破壞的機制就會失靈。
回看眼前現實,從大型科技公司壟斷AI市場,到政府政策保護舊產業與鼓勵新創之間搖擺不定,這些現象都示警着:創新需要的不只是靈感,更是一個可呼吸的制度生態。
當今世界面臨挑戰重重,貿易關稅戰、地緣政治衝突、氣候危機與AI新時代,都與「如何管理創新」有關。技術進步若缺乏制度引導與倫理邊界,可能讓成長成爲新的不平等。因此,今年經濟學獎其實是獻獎給「創新本身」,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新,不只是技術突破,而是文化與制度對未知的擁抱;真正的成長不是GDP數字,而是社會願意爲下一代保留冒險的空間。
當世界在焦慮與動盪中尋找出路,也許該重新理解「創造性破壞」的本意,不是摧毀的暴力,而是創新的勇氣。這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給各國執政者的深切提醒。(作者爲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