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智能化新週期 車企業績分化背後的轉型博弈

在新能源轉型提速、市場競爭白熱化以及產品週期加速更迭的多重因素作用下,2025年一季度車企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業績局面,整體表現可謂“喜憂參半”。

從已披露財報的車企來看,行業分化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比亞迪憑藉在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優勢,持續鞏固行業龍頭地位,一季度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長安汽車、賽力斯等企業也依靠智能化、新能源等領域的佈局實現利潤增長。另一方面,部分傳統車企則面臨較大壓力。隨着行業競爭進一步進入深水區,車企之間的“強者恆強、弱者愈弱”格局或將加劇。

對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於深度重構階段,自主品牌已成爲市場主導,掌握了約90%的新能源市場份額;而合資品牌則日益邊緣化,滲透率不足3%,市場競爭的結構性分化已十分明顯。

展望未來,王鵬認爲,中國汽車市場將繼續圍繞“自主化+智能化”這兩大技術錨點展開競爭。同時,車企的生態韌性也將成爲核心競爭力之一,包括供應鏈的穩定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聯動等。此外,誰能在全生命週期內實現高效的用戶運營,提供貫穿購車、用車、換車全過程的價值服務,誰就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

車市回暖

市場的快速擴張爲A股上市車企帶來了整體利好,但企業間業績表現出明顯分化,淨利潤水平差距顯著。

今年一季度,受益於整體汽車市場的增長,我國汽車行業表現強勁。根據中汽協發佈的數據,1—3月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新能源汽車產銷則分別達到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增長幅度更爲顯著,分別爲50.4%和47.1%。市場的快速擴張爲A股上市車企帶來了整體利好,但企業間業績表現出明顯分化,淨利潤水平差距顯著。

在業績表現方面,比亞迪繼續穩居行業領先地位。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03.60億元,同比增長36.3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91.55億元,同比增長100.38%。此前,比亞迪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中披露,其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59.8%,突破100萬輛,再創同期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比亞迪海外銷量也實現跨越式增長,進一步鞏固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領先優勢。

長安汽車則展現出持續穩健的增長勢頭。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1.61億元,歸母淨利潤13.53億元,同比增長16.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爲7.8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01.31%。公司方面表示,盈利能力的提升得益於核心業務競爭力的增強,以及在成本控制、產品結構優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從銷售端來看,長安汽車在3月單月銷量達到268052輛,同比增長3.5%。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87036輛,同比大增62%,海外銷量50048輛,同比增長4.9%。整體一季度銷量突破70萬輛,實現“開門紅”。

新勢力陣營中,賽力斯憑藉產品高端化轉型帶動利潤增長。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1.47億元,淨利潤7.48億元,同比增長240.6%。其中,問界M9車型1—3月累計銷量達23290輛,同比增長117.83%,持續在中國50萬元級別豪華車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賽力斯方面指出,利潤的躍升主要源於高附加值車型銷量佔比的提升,帶動整體盈利能力改善。

不過,行業的整體增長並未惠及所有車企,部分企業仍處在調整陣痛期。

智能轉型重塑格局

車企紛紛加大研發投入,以技術突破鞏固自身優勢。

儘管部分車企面臨業績壓力,但整體來看,中國汽車市場在2025年仍有望延續增長趨勢。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預測,2025年中國國內汽車零售預計將達到2340萬輛,同比增長2%。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預計將達到1330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0%,新能源汽車在整體零售中的滲透率也將提升至57%,市場主流地位進一步鞏固。

驅動這一增長的核心力量,正在從動力形式的變革向技術智能化的躍升轉移。國際數據公司(IDC)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中,符合L2級組合駕駛輔助標準的新車已佔比59.7%,其中10萬元以上中高端車型的佔比更是接近70%。這一趨勢顯示,基礎智能化正在從選配功能轉變爲標準配置,汽車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屬性正成爲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預計到2025年,基礎智能化功能將實現全覆蓋,智能化將成爲行業競爭的基本盤。

在此背景下,車企紛紛加大研發投入,以技術突破鞏固自身優勢。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研發費用達到142.23億元,甚至超出同期歸母淨利潤。比亞迪方面表示,重研發、輕短期利潤的策略已深植企業基因。在過去14年中,其有13年研發投入高於淨利潤,累計研發總額已突破1900億元。這種長期主義思維,正是其持續領跑的重要支撐。

不僅是比亞迪,更多車企也在加速技術佈局。中集車輛、千里科技、中通客車、北汽藍谷等多家公司2025年一季度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速均超過50%。技術研發已從應對競爭的被動手段,轉變爲驅動成長的主動戰略。

對於國內車企而言,能否在未來一到兩年實現盈利增長,關鍵在於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加速智能高端轉型,並深化全球化佈局。

王鵬指出,當前電池、電驅、智能駕駛等關鍵技術的自主化趨勢愈發明顯。通過垂直整合與平臺化設計降本增效,成爲企業搶佔市場先機的重要路徑,比亞迪、賽力斯等就是其中代表。

尤其是在高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30萬元以上車型正在成爲新的爭奪焦點,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AI大模型等先進技術不斷涌現,國產品牌也藉此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突破步伐。問界、仰望等品牌正憑藉在智能化領域的持續投入,快速樹立技術和品牌雙重優勢,成爲新一代中國高端車的代表。

在全球化方面,越來越多車企通過海外建廠、輸出技術標準等方式,主動應對國際貿易壁壘。例如比亞迪、蔚來等企業已在多個海外市場佈局落地,爲品牌出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和地緣風險,企業也在積極構建供應鏈韌性。例如,寧德時代通過與整車廠協同發展、開展資源回收與固態電池技術合作,正強化產業鏈安全與成本優勢。

王鵬強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唯有在技術、品牌與全球資源整合方面持續發力,車企方能獲得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奧優國際董事長張 也表示,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的表現差異明顯,而決定企業能否實現真正盈利增長的,是其關鍵能力與戰略方向。一方面,像比亞迪這樣在新能源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擁有深厚積累的企業,具備更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和機會把握能力,更有可能在變化中持續實現盈利。另一方面,那些在轉型中表現不佳的企業,如長城汽車,則需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才能縮小差距、逆轉頹勢。(中國經營報記者 陳靖斌 趙毅)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