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正在窮臺 臺灣不應盲目親美

(圖/路透)

長久以來,臺灣社會習慣把美國視爲安全保護者、經濟市場提供者、民主價值的夥伴,朝野政黨幾乎都以「親美」爲理所當然。任何「疑美」之聲,立刻會被扣上「親中」甚至「中共同路人」的帽子。這種不容懷疑的「親美」,其實與殖民地對宗主國的心態無異,把美國當作「主國」,不可挑戰,不容質疑。

川普的直率,揭穿了這種假象。他毫不掩飾地將臺灣視爲「軟殖民地」,把臺灣當作提款機輸血給美國。這與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掠奪本質上並無不同。當年日本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將樟腦、檜木等資源優先供應日本,建設臺灣是爲了更方便榨取資源,不容許臺灣有重工業,只能有輕工業,臺灣本土企業到了殖民末期,只剩下1成。

今天,美國則以「供應鏈安全」爲名,強迫臺積電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西遷美國,結果就是逐步掏空臺灣,削弱臺灣最引以爲傲的科技優勢。

臺灣經貿談判代表的處境宛如當年清朝的李鴻章,除了「割地賠款」幾無選擇。不同的是,清廷是戰敗被迫,而今日臺灣卻是自我卑屈。殖民宗主國對殖民地從不留情。川普深知,臺灣比日本、韓國更容易壓制,於是課徵高達20%的疊加關稅,讓企業經營雪上加霜,競爭力持續削弱。但在川普眼中,這一切再合理不過,因爲臺灣早已被視爲美國的附庸。

更諷刺的是,臺灣原以爲依附美國能換來安全,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爲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前沿基地。正如日據末期,臺灣青年被徵召爲日本出征,士紳鉅額捐款,百姓揹負沉重稅負。今天,美國要求下的軍購與國防支出正重演這一幕。

行政院編列的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國防支出高達9495億元,佔GDP的3.32%,並計劃未來進一步提升至5%,這在亞洲已屬異常高水平。龐大的軍購吞噬了教育、社福與產業發展資源,臺灣會窮。更可怕的是,一旦兩岸爆發衝突,戰場必然在臺灣,臺灣會危,而美國必安然在遠方叫陣,但選擇觀戰。

臺灣已光復80年,但賴總統仍稱當時只是「終戰」,還在幻想臺灣地位未定,心態未曾跳脫殖民陰影。光復80年後的臺灣,卻失去了「當家作主、自立自強、牢牢掌握命運」的「光復思維」,把美國換成日本,當作新的「殖民主國」,不敢疑美、不準反美,只能親美、從美。

臺灣必須重新學會「知美」。川普時代的美國,已經回到一種「不願承擔國際責任,卻極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定位,這正是孤立主義外衣下的利己主義核心。美國對外不再強調普世價值與自由民主,而是赤裸裸地計算「能爲美國帶來多少好處」。對其他國家而言,這既是一種撕破僞裝的現實提醒,也是一種赤裸的霸權勒索。

臺灣必須認清,臺灣不是美國的「盟友」。在華府眼中,臺灣僅是一個可以操作,用以遏制中國大陸的「地區」或「政治實體」,甚至連「朋友國家」都談不上。正因臺灣的國際困境與兩岸矛盾,美國纔有更大空間予取予求,把臺灣當作「軟殖民地」。而臺灣朝野長年存在的「親美」心態,更助長了這種不平等的美臺主從關係。

殖民的結局,註定是「窮臺」、「危臺」。歷史早已給過警示:日本殖民是被迫的屈辱,但今天面對美國,臺灣沒有理由再自甘爲「軟殖民地」。臺灣的抉擇,不該是盲目的「親美」、「從美」,而應是「知美」。清楚洞察美國的真實意圖,並在此基礎上,爲自己找到更安全、更和平的發展道路。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