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對晶片出招 翁履中點出一大關鍵:臺灣優勢與隱憂並存

美國總統川普考慮祭出晶片新政,要求美製、進口數量1比1才免稅。(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考慮祭出晶片新政,要求美製、進口數量1比1才免稅。外媒引述內情人士表示,該政策的終極目標是讓本土生產的晶片和進口數量一致,無法維持該比例的企業恐面臨額外關稅。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分析直言,「臺灣優勢與隱憂並存」。

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這項計劃源於美國總統川普上月所提,「科技公司若在美加碼投資,就可免約100%的半導體關稅」。然而,要實現美國本土晶片產能與進口量相同,比單純增加對美投資更困難,因爲海外產品價格更低,供應鏈難以調整,且提升美國供應仍需時間。

翁履中昨(26日)晚間對此分析指出,這項政策雖然看似加強了美國本土的利益,但也再次突顯出臺灣半導體的戰略地位,臺積電的能力確實領先全球,能在最短時間內因應各國政策調整,不僅在美國設廠成功卡位,也同時保持了臺灣本土的核心研發能量。

「這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所在」翁履中續指,臺積電創造出的能量,不是「護國神山」,更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取代的中樞,當美國、日本、歐洲都在積極尋求與臺灣的合作,這代表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某種程度來說,有機會成爲尾巴搖狗的「關鍵」,這也是臺灣必須冷靜思考的課題,除了短期具有絕對優勢之外,真正要問自己的是,「下一個能讓臺灣維持國際戰略價值的產業在哪裡?如果答案始終沒有出現,那麼臺灣的『關鍵地位』就很難維持。」

翁履中認爲,如何把握這股趨勢,把半導體優勢轉化爲推動更多新興產業的基礎,包含從 AI 到綠能,從醫療科技到智慧製造,努力在更多領域複製半導體的成功,是臺灣必須思考的方向;他也強調,長期來說,唯有政府和民間共同尋找新出路,臺灣才能在變動的國際格局中持續被需要,而不是逐漸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