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亞洲之行 推動「交易式外交」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26日展開他重返白宮後的首次亞洲之行。(圖/路透)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26日展開他重返白宮後的首次亞洲之行。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是第一站,目的是參加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系列高峰會議,而「川習會」則爲他此行畫下,他自認高達「12分」的句點。

川普訪日爲高市早苗迎來首場外交大考 帶來三大挑戰

所謂「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東南亞國家一直希望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維持平衡的立場。他們試圖以擴大對美出口來減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但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使東協多數成員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從而對美國的安全保護失去信心;與此同時,南海主權爭議與中共軍力的急速擴張,則讓一些東協國家心存憂懼。東南亞國家因此左右爲難,承受了相當大的「選邊」壓力。

川普對區域多邊舞臺不感興趣,他在吉隆坡的主要工作是運用經濟工具,擴展美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川普在東協峰會上,見證了泰國與柬埔寨簽署《吉隆坡和平協議》,結束兩國多年來的邊境緊張局勢。

川普在峰會期間宣佈美馬雙邊關係升級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他與柬埔寨簽署互惠貿易協議,並與泰國、越南發表聯合貿易聲明。此外,川普還與越南總理範明正會晤,正式確認雙方的貿易協議架構,從而成爲本次東協高峰會最受矚目的焦點。

日本是川普此行的第二站。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希望藉川普來訪穩固她在國內的權力基礎,因此特地從吉隆坡提前返國,留下外相代理出席東協系列峰會的歷史記錄。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川普訪日爲高市早苗迎來首場外交大考,也帶給她下列三大主要挑戰:

第一,如何強化日本對美5500億美元投資的監督權。這筆金額相當於日本經濟總量逾十分之一,協議特別條款賦予川普政府實際運用權。日方擔憂恐用於對日本不具戰略意義的計劃;但若拒絕,又恐面臨關稅報復。

第二,高市認爲日本面對來自中國、北韓與俄羅斯的安全威脅日益加劇之際,希望確認華府在印太地區的整體戰略方向,以設法延續日美戰略合作來制衡中國在區域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第三,如何打出「安倍牌」來建立她和川普之間長期穩固的盟友關係。

高市顯然通過了上述三大挑戰的考驗,但付出的代價除承諾對美投資鉅額資金外,還包括:提高國防預算至2%;將美對日汽車進口關稅從27.5%降到15%;強化製藥和半導體供應鏈;日將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圖/路透)

李在明關切關稅、朝鮮半島安全問題

南韓是川普此行的最後一站。南韓總統李在明與飛往慶州參加APEC峰會的川普會面,並當場授予川普複製的金冠和代表南韓最高榮譽的「木槿花大勳章」,讓川普笑逐顏開。

李在明關切的是關稅和朝鮮半島安全問題。在關稅的部分,雙方同意維持7月30日達成的15%減稅協議繼續執行;汽車及汽車零件的關稅也從25%降到15%;有關半導體方面的關稅,將不會高於主要競爭對手臺灣;此外,南韓針對美國的金融投資方案,總額爲3500億美元,其中2000億美元由南韓主導運用,協助美振興造船業。

在安全問題方面,川普同意南韓打造核子潛艦,取代南韓現在使用的傳統柴油動力潛艦。南韓關注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會面,但「川金會」因川普的行程問題而作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川普踏上南韓土地的前一天,北韓28日在西部海域試射艦對地戰略巡航飛彈;但專家分析稱,這次軍事試驗「並非有意讓川普難堪」。

▼南韓總統李在明與飛往慶州參加APEC峰會的川普會面,並當場授予川普複製的金冠和代表南韓最高榮譽的「木槿花大勳章」。(圖/路透)

壓軸大戲「川習會」7大細節 還未到臺灣問題「攤牌」時刻

「川習會」是川普此行的壓軸戲。川普給這次會晤打12分,顯示他對雙方幕僚的會前作業十分滿意。川普會後返回華府,在機上接受採訪時透露了他與習近平會談的若干重要細節。

第一,川普將把對中國大陸的芬太尼關稅從20%降至10%,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則從57%降至47%。

第二,川普證實中國同意暫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一年,讓稀土不再成爲「路障」。

第三,中國將立即開始採購美國黃豆,但沒有透露採購數量等細節。

第四,雙方雖實討論過晶片問題,他們將與輝達以及其他公司洽談晶片採購事宜」。但川普澄清,雙方沒有討論到輝達最先進的Blackwell晶片。

第五,川普表示美中元首預定未來一年內互訪:他計劃於4月訪問中國,而習近平將於明年稍晚訪問美國。

第六,川普表示,他與習近平的會談中沒有提到臺灣問題,但兩人將合作推動烏克蘭問題取得進展。

第七,雙方將取消船舶關稅和相關費用。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日前發表的一份題爲《穩定中美競爭關係》的研究報告,其中建議中美雙方應接受某種程度的「暫時性妥協」(Modus Vivendi)。

「川習會」建立的框架協議,就是希望維持中美的「和平共存」;但因缺乏戰略互信,雙方關係只能出現類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兩個穩定對手之間的不穩共存」。

以川普多變的性格,「川習會」達成的協議只能看成是階段性的中程協議。如果美國未來出現政黨輪替,則中程協議就有變成短程協議的可能。

「川習會」對「臺灣問題」避而不談,並非表示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中共已劃出了底線,不會做出任何讓步;川普則希望美國繼續在兩岸關係扮演「球員兼裁判」的角色。因此,中美領導人或許認爲,目前還沒有到中美爲臺灣問題「攤牌」的時刻。

臺灣當然高度關注「川習會」,但無論中美戰略競合關係出現什麼改變,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都難以維持下去。臺灣的應變之道,首應正確研判形勢,切勿讓自己成爲改變現狀的第一個變數。

▼「川習會」建立的框架協議,就是希望維持中美的「和平共存」;但因缺乏戰略互信,雙方關係只能出現類似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兩個穩定對手之間的不穩共存」。(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