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新政 重塑全球半導體業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未在美國本土製造的半導體課徵100%進口關稅,震撼全球晶片供應鏈。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未在美國本土製造的半導體課徵100%進口關稅,震撼全球晶片供應鏈。雖然短期內在美設廠企業如臺積電可獲豁免,但長期背後代價卻是資本支出、全球佈局與技術主權的全面重塑,對臺灣、美國與南韓的半導體產業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對臺灣而言,臺積電固然首當其衝,但政策衝擊不限於此。其他未在美國設廠的晶圓廠,產品可能因高關稅失去美國市場競爭力,被迫尋求在美代工或轉向其他市場。臺積電雖獲豁免,但等同被「資本支出美國優先化」鎖住,若要保住蘋果、輝達、超微等大客戶,勢必擴大亞利桑那投資,甚至提前導入更先進製程。
然而,美國建廠在供應鏈效率、時程與成本上皆不如臺灣與日本,更嚴峻的是技術外移,美國要求先進製程本地化,意味核心技術、人力與研發流程將跨海,若界線掌握不當,恐讓美國逐步擺脫對臺依賴,削弱臺灣技術壟斷與談判籌碼。
對美國而言,短期內本土產能將顯著增加,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擴大在美投資,帶動亞利桑那、德州建廠熱潮,刺激就業與設備需求。但高成本、低效率結構短期難解,晶片製造價格若因此上升,反而推高美國科技公司營運成本。在供應鏈尚未完善前,美國雖提升了供應安全感,但能否在與亞洲效率差距中維持競爭力,仍是長期挑戰。
對南韓而言,三星與SK海力士同樣無法置身事外。三星已在德州設廠,可享部分豁免,但若美方要求更多先進製程落地,也將面臨與臺積電相同的資本與技術兩難。SK海力士在美國產能有限,可能被迫新建廠區,以免在資料中心與AI伺服器需求高漲的美國市場失去競爭力。若對美投資過大,亦將擠壓其國內產能與技術根基,南韓政府必須在維護國內產業安全與滿足美國要求之間做出艱難取捨。
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半導體高關稅對全球晶片設計產業的外溢影響。這類僅負責設計、不擁有製造產能的公司,遍佈美國矽谷與臺灣新竹,包括輝達、超微、高通、博通、聯發科、瑞昱等。新政下,若委託的晶圓廠不在美國製造,輸入美國同樣要繳100%關稅。
對美國本土設計公司而言,這是被迫「選邊」的壓力,必須逐步將所有訂單轉向臺積電、三星或英特爾在美廠區,以確保市場存活與供應安全,然而此舉將進一步推高本已緊張的美國產能需求與代工價格。
對臺灣半導體設計企業而言,衝擊更直接,若與不在美設廠或與擁有美國產能的晶圓廠合作,可能失去美國市場,或被迫接受成本將大幅上升的代工方案,也必須重新佈局製造夥伴,或與美國企業策略結盟以取得「關稅保護」。
長期來看,全球半導體設計與製造供應鏈結構將被改寫。過去,晶片設計公司可自由選擇成本最低、技術最佳的晶圓廠,但未來地緣政治門檻將取代成本與技術成爲首要考量。
美國以外的大國政府,如中國大陸、歐盟及印度更可能進一步推出類似規範,要求企業必須在本土或特定盟國生產,全球化自由分工與先進製程集中模式加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各國要求本土生產「地緣分散模式」,讓跨國投資成本與營運複雜度大幅上升。
若各地對技術移轉與生產規格有不同要求,更將導致標準碎片化,增加跨國研發與製造協調成本。未來高科技企業恐必須將政治風險與成本並列爲核心決策依據,設立專責地緣政治管理機制。
對臺灣而言,如何在維護技術主導權的同時,不被市場孤立,將是未來十年的戰略命題。川普新政揭示了半導體已從商業競爭轉至國家安全與政治籌碼核心戰場。全球供應鏈正邁入政策干預與技術拆分新常態,未來臺灣、美國與全球半導體設計產業更必須在效率、成本與政治安全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