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難救英特爾?專家曝國有化恐成毒藥:美國科技業陪葬
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面臨挑戰。(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正考慮動用美國晶片法資金,直接入股英特爾(Intel),激勵股價連日大漲,短短几天漲幅超過一成。然而,《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提醒,雖然短期上看似利多,但英特爾若走向「國有化」,長期恐反而重創整體美國晶片產業。
文章指出,英特爾近年陷入困境,確實需要外部協助。不過,政府資金往往附帶條件,一旦美國政府成爲股東,將可能使英特爾的經營決策受到更多幹預,最終不只公司本身,甚至整個美國半導體產業都可能被拖累。因爲英特爾的問題規模龐大,光靠資金挹注難以根本解決。
事實上,英特爾在過去三年燒掉近400億美元現金,試圖追趕臺積電,重拾製程領先地位,卻收效有限。雖然透過美國《晶片法案》獲得約80億美元補貼,但最新18A製程仍難以吸引外部客戶,大多僅供自家產品使用。華爾街預估,英特爾今年自由現金流仍將出現70億美元赤字。
對美國政府而言,英特爾若退出製造領域,將削弱其提升國內晶片自給率與供應鏈安全的努力,但讓政府直接入股英特爾可能帶來負面後果,尤其川普近期積極干預民營企業,若政府成爲股東,未來可能利用持股施壓輝達、超微、高通等公司,要求它們將部分訂單交給英特爾,甚至將此作爲出口大陸的附帶條件。
然而,在英特爾製造良率尚未追上臺積電前,若企業被迫使用英特爾晶片,恐導致產品品質下降,同時因良率不足而造成大量浪費。更廣泛來看,若美國科技公司被迫採用不夠先進的產品,將削弱整體產業競爭力,這不僅無助於維護美國技術優勢,反而可能使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競爭中失去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