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猛攻 Fed 三種結局皆糟!市場淡定既因 TACO 也因 TINA

美國總統川普一心一意想掌控貨幣政策,在連番砲轟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並施壓降息未果後,最近找到可下手的切入點:指控Fed理事庫克涉及貸款詐欺並宣佈開除她。外媒評論指出,此事件可能的三種結局都糟糕,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一心一意想掌控貨幣政策,在連番砲轟聯準會(Fed)主席鮑爾並施壓降息未果後,最近找到可下手的切入點:指控Fed理事庫克(Lisa Cook)涉及貸款詐欺並宣佈開除她。

此舉象徵川普對Fed獨立性的攻擊從口頭抨擊拉高到法律戰,無論最後判決結果爲何,人人明白庫克此案純粹是川普想控制Fed貨幣決策所下的一步棋而已。

Fed獨立性遭攻擊的三種結局

外媒分析指出,此事可能有三種結局:兩種醜陋的可能性,以及一種最糟的情境。

一、很糟糕的情境:川普政府如願掌控七人Fed理事會的多數席,並且運用多數地位,逐出列席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的區域聯準銀行總裁,並以聽令於川普的朝臣取而代之。

二、較不糟的情境:庫克遭革職,對FOMC其他成員起了警告作用:想保住職位就得順從川普指令。於是FOMC儘管未直接受川普政府掌控,仍見風轉舵調整利率決策。

三、最糟糕的情境:Fed向總統意志屈服,把短期利率降到不適當的低點,通膨隨之勁揚,通膨預期也「脫錨」,使實際通膨變本加厲。Fed和川普政府終究會察覺自己的愚蠢,因而改弦易轍,但已太遲。Fed公信力嚴重受損,通膨已如覆水難收。美國政府面對借貸成本飆高,於是使出愈來愈激烈的貨幣/法律/財政手段,包括債務貨幣化、金融抑制等等。

情勢這麼糟 市場淡定只因「不理性」?

這些情境看來都很可能發生,但金融市場目前爲止卻大致不爲所動。美股標普500指數在庫克槓川普案爆發後,照樣飆上空前新高;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滑(殖利率與價格呈反向關係);美元也僅稍稍貶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上週表示,市場價格通常拙於反映重大震撼。他寫道:「市場價位幾乎不曾把發生巨大、破壞性事件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即使這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顯然很強。通常的模式是市場自滿,直到最後一刻...市場...反映的觀點是,持有資產似乎是安全的,因爲其他許多人也持有--唯有在那些觀點變得顯然難以爲繼時,羣衆纔會改觀。」

這種看法近似於「銀行擠兌」原理:只要人人相信別人都相信銀行有能力償債,就不會倒債。但市場對償債能力的共識並不是逐漸起變化,而是像水壩潰決那樣突然崩潰。

換言之,光是投資人「非理性樂觀」,並不足以解釋市場面對Fed遭重大攻擊依然淡定。投資人應該也做了理性的抉擇,才能讓市場維持強勢。

兩種「半理性」理由:TACO和TINA

市場對Fed遭政治力染指的駭人展望竟處之泰然,一個解釋是:投資人認爲不太可能發生。川普目送前任總統拜登因通膨引發民怨,而黯然結束政治生涯,川普可能重蹈覆轍嗎?照理說,面對通膨逐漸升溫的情勢,若情況愈來愈糟,有可能迫使川普對Fed的攻擊住手。簡單說,就是「川普總是畏縮」(TACO)的又一例。

更何況,法院判決也可能讓庫克留任Fed理事。在預測市場Kalshi,交易員押注庫克今年被逐出Fed的機率不到三分之一。

第二種解釋是,除此之外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TINA)。在全世界以美國貨幣政策馬首是瞻的今天,美國資產依然是投資人的首選。若以爲川普政府的愚蠢行徑會嚇得投資人出清美國資產,未免太天真。實際情況可能恰好相反。美國若發生危機,肯定會觸發全球危機;而在危機時刻,美國市場憑規模、流動性和品質,重要性更甚以往。除了遁入黃金市場外(近日來金價上漲不令人意外),能讓投資人藏身的安全避風港並不多。在通膨威脅山雨欲來之時,滿手現金也非好策略。

這不表示投資美國不會大虧;只是說,美國資產若下跌,別處的股市和債市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別忘了,有存款的人,總是得持有某種資產,而此刻有鉅額存款在外頭。這正是爲什麼,4月初川普宣佈嚴苛的「解放日關稅」後,雖觸發「賣美國」交易狂涌,但賣壓只維持一週。

當然,美股牛市已奔騰多時,伴隨着「短視的榮景」。基金經理人基於績效考量,寧可錯在太樂觀,也不願錯在太悲觀。而且,市場普遍相信,市場主力股,特別是當紅的科技/人工智慧(AI)公司,長期成長題材無可限量,任憑總體經濟再怎麼震盪,對他們價值的影響也微不足道。還有一個不正確但卻獲許多人採信的傳統看法:「降利率總是會助漲風險性資產」,而顯然Fed降息在望。

凡此種種,或可拼湊出爲何「市場冷靜看Fed遭攻擊」的拼圖。光是指市場反應「不理性」,並不能掌握問題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