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牌難招架 產業急評估赴美設廠可能性
漢翔去年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了上千坪廠房,及早因應了美國關稅問題。圖/漢翔提供
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課徵高關稅,臺灣也被課32%關稅,廠商普遍思考是否去美國設廠纔是根本之計。許多廠商都正重新評估和審視產線,並打算即使是把一部分產線先移往,再逐漸增加並達到符合美國要求的美國生產成份,做到「Made in USA」以避開高關稅,也纔是生存之道。
臺中產業園區(臺中工業區)一家廠商說,他們2016年就在美國設有公司,但一直只是就近接單,沒有廠房。如今爲了對等關稅,公司已開會評估,如何調整,是否要增建廠房,把一部分的生產挪到美國製造,以增加「美國成分」。
另以航太大廠漢翔爲例,他們慶幸去年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了上千坪廠房,未來可以直接接美國波音、GE等航太產業的訂單,等於預先做了因應。尤其,美國的BAA(Buy America Act)法案,要求美國聯邦政府應擴大采購美國國內所生產產品、原料或所提供之服務,以改善美國在資通科技、能源、國防等關鍵性領域之供應鏈彈性,在美設廠也有助於美方購買。
產業界人士說,曾有人質疑,臺積電赴美投資是否負擔得起增加的人力成本?但也別忘了,臺積電是臺灣智慧化生產做的最好的工廠,可以關燈生產。甚至只要在臺灣透過網路遙控,就可做好美國的工廠管理。未來若有更多的機器人進入產線,在美國設廠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成本考量不會是大問題。而臺積電去了,它的衆多協力廠商自然必須跟進,如此一來,美國自然可以得到先進的半導體產業。
所以,跡象顯示,川普課徵對等關稅,最終的目的不僅是着眼於關稅,或弭平貿易逆差,而是利用關稅手段,讓各方思考,產業移到美國、到美國設廠纔是一勞永逸的辦法,也就符合川普競選時那句「讓美國再偉大」的政見支票。
但話說回來,想去美國設廠也並不容易,一些自動化能力不足,又無力轉型的企業,移赴美國的可能性就很低。在美國的高關稅壓力下,除非不要美國市場,否則只有坐等美國政策改變一途,對企業的生存也更增添了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