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臺課32%關稅遇出口寒冬?學者:GDP 有下修壓力
川普在當地時間2日於白宮發表關稅政策演說。(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震撼彈,將對臺灣課徵高達32%的「對等關稅」,稅率不僅高於先前預期,更遠高於針對南韓與日本的20%稅率,讓外界跌破眼鏡。專家直指,此舉將對臺灣出口主導的經濟結構造成多重衝擊,從產業鏈重組、貿易佈局,到總體經濟表現,影響層面廣泛,GDP成長將面臨實質下修壓力。
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指出,川普聲稱臺灣對美課徵高達64%關稅,不過這個數字的計算方式非常奇怪,外界流傳,該數字是將美國對臺貿易赤字除以美國自臺進口總額後得出約63.5%,再四捨五入成64%,這種計算方式邏輯薄弱,完全忽略了臺灣出口給美國的多爲電子零組件,是協助美國高科技供應鏈運作的重要資源。
邱達生分析,川普意圖建立「MEGA供應鏈」,偏重美、墨、加三國合作,儘管臺灣許多廠商已到墨西哥設廠,得以避開部分關稅衝擊,但仍有大量以臺灣爲生產基地的中小企業,將直接面臨出口成本大增、訂單轉移等壓力,臺灣的政府與企業應儘速與美方對話,釐清所謂64%的計算邏輯,並針對美國的不滿做出盤點與調整。
此外,邱達生也提醒,內需的提升將是減緩衝擊的另一條路,過去幾十年,臺灣長期透過弱勢臺幣支持出口,如今面臨外需縮減,應重新定位匯率政策,並致力擴大內需市場,雖然無法像美國擁有龐大的內需規模,但總不能束手無策。
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補充,臺灣政府雖釋出善意,包含協助臺積電(2330)赴美設廠,但美國依舊秉持「公事公辦」,未將這些善意納入關稅談判,建議,政府應將臺積電赴美投資當成談判籌碼,爭取關稅減免。
殷乃平也提醒,面對美國市場可能長期封閉,臺灣應尋求加入其他區域貿易體系,如RCEP或新興的Global South(南半球聯盟),雖然這些體系受中國大陸影響較深,短期加入困難重重,但從長遠來看,臺灣勢必要走向多元貿易路線,否則出口高度集中於美國,恐成未來發展的最大風險。
他指出,雖然短期內臺積電仍能撐住部分出口數據,但一旦其海外產線完全就位,臺灣本地生產的出口額勢必縮減。「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若不調整,二至三年內GDP成長將面臨明顯下修壓力。」
兩位學者皆呼籲政府正視此波關稅危機,從政策與產業雙面着手,短期積極與美方協商,爭取談判空間;長期則思考經濟體質轉型,擴大內需與多元市場佈局,纔是臺灣永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