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日韓課25%關稅 對臺影響?林啓超揭2大觀察重點
關稅示意圖。(Shutterstock)
川普宣佈對日本、韓國課徵25%關稅,引發民衆擔憂對臺灣的額外對等關稅超出預期。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啓超指出,川普對日韓的關稅政策結合了政治操作與談判策略,但應該還有談判空間,對臺灣的關鍵在於出口佔比72%的資通訊(ICT)等電子產品的關稅稅率,若維持與現狀差異不大,則衝擊相對有限。此外,美國聯準會降息幅度將取決於7、8月美國通膨數據,是影響匯率走勢的主要關鍵。
林啓超表示,日本7月將進行參議院選舉,候選人石破茂選前必須展現對農業和汽車產業的堅定立場,否則可能影響選情。因此雖然目前川普公告對日稅率爲25%,但仍保留8月1日前的談判空間。
在公佈日韓關稅之前,川普先宣佈對越南課徵20%的關稅,背後也具戰略意涵。由於越南對美國出口商品享有零關稅待遇,此次課徵象徵「破除零關稅保護」的警訊,並額外設下若發現「洗產地」行爲即課徵40%的條款,藉此爲其他順差國立下示範。林啓超表示,整體來看,未來各國與美協商空間在7月8日至8月1日這段期間仍開放中,稅率會否調降仍有變數。
另一方面,臺灣、歐盟和印度都是對美貿易順差大國,談判結果最有可能是壓軸出爐,目前市場參考越南的20%關稅,各國致力於讓關稅不比他國高,林啓超指出,對臺灣而言,關鍵在於資通訊產品是否被納入加稅範圍。臺灣每年對美出口達1,150億美元以上,其中約72%爲電子與資訊產品,這些商品目前稅率爲0%,若維持現況,即便其他非電子商品被課徵較高關稅,政府尚可挹注資源協助非電子業度過難關,衝擊相對有限。
他指出,若資通訊產品課稅超出預期,影響層面將會擴大。此外,臺灣企業未來出口佈局恐需重新思考,是選擇在美設廠避稅,或調整產線至低關稅國家如越南,皆將影響中長期產業供應鏈策略。
林啓超提醒,若資通訊產品獲得豁免,臺灣政策重心應轉向非電子產業與中小企業扶助,尤其農業與汽車業更須警惕。臺灣汽車產業雖規模不大,但每年產量亦達26~27萬輛,關稅變動將牽動供應鏈重組,待關稅出爐後需思考如何超前部署。
針對金融市場反應,林啓超表示,與今年4月初市場大幅波動不同,日韓股市在新關稅消息後仍呈上漲,臺股雖下跌但屬可接受範圍,原因在於市場仍觀望ICT產品是否納入稅則,加上成交量未明顯放大,反應仍相對溫和,若最終仍由消費者承擔關稅成本,通膨將上升,進而影響聯準會(Fed)降息時機與幅度。
匯率方面,林啓超指出,在新關稅公佈後,亞洲多數貨幣偏弱。新臺幣未來走勢將視Fed是否大幅降息而定。目前市場預期Fed今年可能降息2~3碼、近兩年合計降息約4~5碼,但若7~8月美國通膨數據出現上升趨勢,9月降息機率恐遭削弱,則新臺幣匯率相對較不受影響;反之,若通膨控制得當甚至超乎預期,導致Fed今年降息3碼以上,非美貨幣可能還有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