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 臺灣不愁沒「哪吒」
(圖/微博)
大陸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放映正夯,不僅10天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還成爲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40的亞洲電影。近年大陸動畫電影佳作不斷,除了《哪吒2》外,今年將登臺灣院線的《長安三萬裡》,以及此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白蛇:緣起》等都有不俗口碑。這些影片多取材於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及人物,再輔以愈發成熟的電影製作技藝,以及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吸引一衆男女老少踏入影院。
《哪吒2》因其劇本和視覺效果而備受讚譽。這部影片的特效鏡頭超過1900個,每個鏡頭平均包含5種以上特效元素,其中S級特效鏡頭就有30多個。在「陳塘關大戰」的大場面打戲中,巨量海怪一涌而出,每個怪獸身上都綁有一根鐵鏈。製作團隊在製作特效時,將每條鐵鏈獨立運算,怪獸動作綁定物理引擎,才避免鐵鏈繞成毛線球,實現了導演要求的「像一根根頭髮絲那樣在空中有搖曳感」的亂中有序。
強大的特效固然是吸引觀衆的重要法寶,但在如今這個技術迅速迭代的時代,炫酷的特效還需要內容的加持。正如《哪吒》導演所言,中華傳統文化是動畫電影創作的一座巨大寶藏。
作爲一部以中華傳統故事人物哪吒爲主角的影片,該片融入了許多中華文化元素。在畫面上,有被畫得呆萌可愛的三星堆青銅器結界獸、宋代《瑞鶴圖》3D復現的玉虛宮,電影的整體畫面也富有水墨畫意境。在故事表達的情感上,既有哪吒保護陳塘關百姓的家國情懷,也有母親不懼萬刺忍痛擁抱哪吒、哪吒看到母親去世後靠肉身破「穿心咒」體現的骨肉親情,「魔丸」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被視爲對《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完美闡釋。不論是具有東方美學色彩的畫面,還是蘊含其中的孝悌、忠義和抗爭精神,這些都是五千年中華文化中的精髓。
去年大熱的3A級遊戲《黑神話:悟空》也是以人們熟知的中華傳統人物、故事爲背景,再把傳統文化以年輕人認同、喜愛的方式加以詮釋,既包含中華文化裡抗爭、自強的精神內核,也加入了Z世代所在乎的打破俗規、展現自我的新世代特質。該遊戲製作人曾表示,遊戲的文化內核纔是真正難以複製的競爭力。
臺灣曾經有出色的影視動畫代工產業,不過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逐漸消退,連帶ACG(動畫、漫畫和遊戲)產業整體風光不再。臺灣難現規模宏大、有跨國銷售力的動畫或者遊戲,缺乏投入是一個因素,但題材、內容的侷限性恐怕纔是更大原因。
以哪吒爲例。哪吒就是臺灣人熟知的中壇元帥、三太子,供奉哪吒的宮廟有370多座,臺灣民衆對哪吒的認知並不低於大陸。爲何《哪吒》沒有出自臺灣?
中華文化在臺灣一直佔據主流地位。但民進黨執政後奉行「去中化」「文化臺獨」,讓中華文化在臺灣備受挑戰。在執政當局大搞「去中」的時代背景下,臺灣ACG產業的年輕創作人很難有空間去理解、運用甚至創新挖掘中華文化內涵。
民進黨政府「文化黑潮計劃」要用百億臺幣關照藝術、文創、影視音等6大文化藝術面向,文化部長李遠更喊出「臺漫2027年超越日韓」。但文化藝術不是僅僅靠錢砸、靠打嘴炮就可以創作出來的,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於故事本身,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就是很好的故事源頭。臺灣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保護者,若是能傳承、學習好這份千年的文化,再進行深入挖掘、創作,又何愁沒有哪吒、悟空?(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